【中国研究生】吴宏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中国研究生】吴宏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中国研究生杂志2018年第158期“聚焦十九大”专栏刊发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撰写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阐述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如何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和举措。现全文转载如下:
2017年10月18日是一个全中国人民万众瞩目的日子,在这一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一天总书记总结了党和国家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明确了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确定了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习总书记除了总结取得的成就之外,还深刻分析了我国在发展中的不足,其中创新能力不足成为阻碍强国之路的短板之一。习总书记还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我国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荐阅读:SCI文章?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国家的财富,高等教育人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动力,而研究生则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的可能性。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就是一流研究生教育。作为为国家输送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单位,我校总结过去五年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人才发展规律,积极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分类管理的思想,下定决心开展校企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本硕博贯通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在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拥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实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就是说人们应用科学知识或利用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工业生产过程,以达到改造自然的预定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环节设计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应该实行分类管理明显区分于科学人才的培养。
然而,高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如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供需脱钩;导师的工程知识缺乏、工程技能欠缺;培养思路经验化,工科人才培养理科化等。因此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当高校真正面向社会、注重质量、突出特色、育人为本,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基于国家供给侧改革,以培养创业创新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为途径,通过分类指导、强强联合、创新模式,为国家龙头行(企)业单位输送理论基础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校与行(企)业的深度协同,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吸引优质生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打造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根据实际社会需求,按不同专业学位类别或工程领域,打造特色鲜明、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在设置课程时,为满足研究生在专业实践和课题研发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实践性课程不少于4学分,根据具体合作方向的需求定制课程,定制课程不少于6学分。
创新课程教学。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利用行(企)业智力资源,行(企)业专家讲授的课程不少于4学分。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协同育人基地。联合相关行(企)业、学校外地研究机构、地方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基地。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内容和要求,健全培养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培养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培养实践质量。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和学校的基本要求,分类制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学位论文申请和授予条件。学位论文选题须来源于行(企)业的实际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企)业应用价值。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有一人为相关行(企)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企)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
构建“双师型”团队。聘请相关行(企)业的合作导师,与校方导师共同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与培养工作。研究生第一年不指定导师,由所在学院指定学业导师统一管理,负责选课等事宜。第二学年研究生确定课题方向后,依课题内容自主选择双方导师。相关行(企)业应深度参与学院(部、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活动,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场所、科研平台、研发课题和经费资助等各类支撑与支持,多方协同育人。鼓励相关行(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各类资助与奖励,吸引优秀的全日制研究生到行(企)业就业。学校外地研究机构或地方政府应发挥管理优势、资源调拨优势,协同学院(部、中心)和行(企)业,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服务与条件保障。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畅通的校企沟通渠道,以及培养实践基地的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组,负责指导、规范本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委员会中应有三分之一来自相关行(企)业的专家。成立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家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提供指导,对培养质量进行监督。
目前高校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真正追求科学愿意奉献科学的生源不多,淘汰机制名存实亡,质量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等。针对这些问题,刘延东副总理早在国务院学位会三十一次会议讲话中就指出,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针对现有培养模式阶段割裂、科研训练环节重复、时间资源未充分利用,学术型高端人才培养周期不足的问题。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探索、实践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理顺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培养体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培养理念,进一步理顺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培养机制,统筹制定以学术型博士为培养目标的贯通式培养方案,着力打造“贯通培养、博士目标、一流水平、凸显创新”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贯通式培养方案。每个学生只制定一个培养计划,即以学术型博士为培养目标的贯通式培养计划。以培养高质量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学术型博士为目标,着力打造“贯通培养、博士目标、一流水平、凸显创新”的学术型创新人才新型培养模式。统筹“直攻博”“硕博连读”“长学制”等模式,打通硕士与博士的课程体系、科研训练体系、奖助体系、选拔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强化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参照国际一流大学博士培养模式,重构学术型研究生的硕博贯通培养方案。
选拔优秀生源。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出发点,选拔优秀的大三本科生进入“研究生提前研修计划”。进入“提前研修计划”的本科生,除了可在本科阶段提前选修研究生的课程外,因为确定了导师,可以提前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早接触,早适应,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训练而非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提高了培养效率。
建立高质量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各学科特点,深入调研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以一级学科为单元,确定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梳理整合知识内容,建立健全纵向递升、横向拓展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设置论证审批制度,保证课程质量。实行全校统一的排课选课体系,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将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进行统一分类分级,建立层次清晰、有机衔接的课程库,实行全校统一的排课选课机制。保障本科生与研究生可依据培养需求,跨学科、跨学院、跨阶段选课。实行完全学分制,由学生根据各自的贯通式培养计划,在课程库中自主选择修课班级,修习学分。
进一步提高学位授予水平。按照“学术型学位论文选题应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突出学术性和技术创新,达到同行认可的先进学术水平”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学术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申请和评审要求。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应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或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或为重大工程实践、装备制造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技术突破等。
实行博士资格考核制。以硕博连读方式进入贯通式培养体系的学生,硕士阶段第二学年内完成博士资格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选拔出具有强烈科研意愿和突出科研能力的学生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每人最多有两次机会,未通过博士资格者按硕士培养。 以直攻博方式进入贯通式培养体系的学生,第二学年内完成博士资格审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素质,选拔出具有强烈科研意愿和突出科研能力的学生继续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每人最多有两次机会,未通过博士资格审核者改为按硕士培养。
实行中期考核末位分流制。以硕博连读方式进入贯通式培养体系的学生,在进入博士阶段第二学年起至第三学年末,完成博士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继续按博士培养,考核未通过且满足相关要求者可退回按硕士培养。每人最多有两次参加中期考核机会,每次中期考核实行末位分流。以直攻博方式进入贯通式培养体系的学生,自第三学年起至第四学年末,完成博士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继续按博士培养,考核未通过且满足相关要求者可改为按硕士培养。每人最多有两次参加中期考核机会,每次中期考核实行末位分流。
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的学术型导师队伍。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思想品德优秀、学术水平高、教书育人能力强的学术型导师队伍。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应具有主持纵向研究课题的经历,且获得高水平的前沿学术成果。严格导师资格审核,实行导师资格动态管理。
实行学籍弹性管理,畅通分流渠道。以硕博连读方式进入贯通式培养体系的学生,先期按硕士研究生进行学籍管理,按硕士研究生标准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享受硕士研究生各项权益;通过博士资格考核后按博士研究生进行学籍管理,按博士研究生标准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享受博士研究生各项权益;退回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按硕士进行管理。以直攻博方式进入贯通式培养体系的学生,直接按博士研究生进行学籍管理,按博士研究生标准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享受博士研究生各项权益;变更为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按硕士进行管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青年的科研创新能力,更需要关注青年的思想。高校培养出的青年除了要有扎实的科研能力,更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洁的品行和清晰的判断能力。作为肩负如此重担的高校,我校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中,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将更加关注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教育内容的加入,即将出台十项举措对现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以期思政课能够真正被学生听入耳,想入心,切实发挥第一课堂作用,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我校研究生教育践行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作为肩负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高校,面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世界和中国,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了解世界大环境的变化,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认识,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历史的脚步,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强有用的人才。
上一篇:研究生大论文致谢(范文一篇)
下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