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硕士教学论文范文十篇

2020-05-04本站

  2018年硕士教学论文范文十篇。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自由发挥性较强。其质量高低,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即其论点是否为本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认识,为新的教学研究课题及其研究过程提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自由发挥性较强。其质量高低,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即其论点是否为本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认识,为新的教学研究课题及其研究过程提供出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是否为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起着推动作用。达到了这一目的,也就是实现了一篇教学论文的价值。(以上内容来自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教师教育制度是关于教师教育的制度总和,从不同角度区分可表述为不同话语。从教师教育过程角度去看,可分为教师培养制度、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教师研修制度等。其中,教师培养制度是关于教师培养的制度总和,是对教师培养机构、教师培养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培养课程、教师培养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则。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是个体从准教师到正式教师整个过程的一系列规则,一般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等。教师研修制度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教师资格制度一般规定了教师资格的类别、适用范围、有效期限,以及关于学科、学历、身体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其对教师培养制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教师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会促进教师资格要求的不断提升。从教师任用制度角度看,教师资格是教师任用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师研修制度看,教师资格制度往往会作为教师研修的必然要求,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师要想符合时代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必须不断研修。从制度主义视角看,教师教育制度包括正式的教师教育制度和非正式的教师教育制度。正式的教师教育制度一般包括宪法、法律和规定等关于教师的规则要求,如教师法、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教育标准等。非正式的教师教育制度一般包括教师教育的价值、意识形态和习惯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师资格制度都是教师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相关制度关系密切,对保障教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教师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保障教师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备受重视。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学工作看作一种职业: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资格和能力。①1983 年,美国公布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宣称美国教育的平庸状况正在使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其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教师的质量低下,新聘用的数学、科学和英语教师中,有一半不合格,中学物理教师中合格教师不到三分之一。文献综述是论文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准确的综述对保证论文的价值性和前沿性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美国学者乔伊斯....P.高尔等所说,“教育研究者要想获得有效的新的研究思路,就必须对过去的研究结果和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否则,他们就有可能去检验已经被证明的是无效的假设,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现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跟他们的前人一样继续犯同样的方法上的错误。”①本综述就范围而言,主要是对中日两国学者关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文献主要来源于日本学者著作、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及相关日文网站的论文和资料、东北师大图书馆的相关书籍②及中国期刊网的相关论文等。在大量搜集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前提下,筛选了高质量、代表性强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综述。教师资格制度特征是教师资格制度内容、实施过程的集中体现,中日学者高度重视对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特征的研究。在战前,从教师资格制度的基本形态以及教师资格的种类、效力、授予权者、取得方式等基本构造角度出发,教师资格制度体现出如下特征:第一,教师资格的基本形态经过不断发展,确定为教师资格证主义。在明治三十三年的《教师资格令》之前,虽然在《学制》、《教育令》、《改正教育令》、《诸学校通则》以及《小学校令》中有对教师资格的敕令要求,但与《教师资格令》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是内化在其他敕令中,现在是完全性的、专门性的存在于《教师资格令》中。第二,无资格教师制度的存在。由于当时儿童数量和入学率大幅增加,充足的有资格教师供给不太可能。因此,根据《小学简易科教师资格规则以及小学教学生资格规则的府县规定》,实施了无教师资格的小学教学生制度。第三,从教师资格的种类、效力、授予权者角度看,教师资格的种类体现级别关系,并具有统一为一种的倾向;教师资格的有效期限由有限期向无限期,适用范围由府县向全国;授予权者由文部大臣和府县知事向府县知事统一。第四,从教师资格的取得方式上看,教师资格的获取方式呈现教师培养方式和教师检定方式并用。在介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之前,我们要先明晰什么是政治学。关于什么是政治学,或者说政治学的内涵抑或研究对象什么,在我国政治学界和西方政治学界都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观点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研究有阶级社会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它研究国家的理论、国家的制度、国家的活动以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研究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推荐阅读:定量研究?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研究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政策和策略”①。有的学者对此进行评述,认为只是将国家作为政治学研究对象虽然抓住了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但还不够完善和全面,在国家存在时期可以,但对国家产生前和国家消亡后的政治存在就不适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或政治关系。认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中各种政治关系的科学,是研究关于社会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是研究社会各种政治势力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②。还有的学者,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作了抽象区分,即一元论,对象是国家;多元论,对象是阶级和阶级斗争、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及制度史等;非特指对象论,对象是无所不包的政治体系或政治系统。③不管学界如何界定政治学,界定政治的涵义,制度都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制度是政治学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且不提古典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制度的关注,从政治学在十九世纪末正式成为独立学科时算起,制度就是西方政治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④。从制度角度去看政治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历史较长,从制度研究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最远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孟德斯鸠、卢梭等关于制度建构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家、政体等方面,也可以说是关于建立什么样政治制度的研究。如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用了两卷篇幅讨论政体变革的原因以及建立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在其另一部著作《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提出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是由它的政治制度的优劣和居民风俗的善恶决定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主权在民思想成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在这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政治学的研究多是整体结构主义和静态法条主义的制度研究,主要采取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如果将改革开放视为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第一次转型的话,那么现在正处在“以制度为中心”的第二次转型。受苏联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之路并不平坦,国家公共权力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程度依然较高,市场主体还并未得到真正解放。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依然是简政放权,政府角色正在从微观的控制者向宏观的管理者转变,政府政策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制度标准体系。但是,这种改革的效果却受人诟病,以致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政府制定出很多政策、制度、法律等没有实现其预期效果,如康菲公司渤海溢油事件①,等等。究其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到环境要素的千差万别,有的是制度不被制度相关者所认可,有的是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偏差,致使出现很多制度无效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深刻原因是我国制度研究没有跟上制度实践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指导制度实践。关于制度有效性的研究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如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制度的有效性问题、人大代表议案制度的有效性问题、法的有效性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问题等等。在政治学领域,制度有效性问题也有着深刻的历史传统,并且随着政治学的发展尤其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确立,制度有效性问题的理论模式已经得到初步建立。第三章 教育民主化背景下的教师资格制度(19461970 年) .......... 59二、战后至六十年代末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解和执行 ......... 64三、战后至六十年代末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成因分析 ........ 72第四章 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背景下的教师资格制度(19712006 年) ..... 76一、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 76二、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解和执行 ....... 81三、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成因分析 ...... 89上世纪末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显示,日本学校的班级崩溃、校内暴力、逃学等教育病理现象严重。进入新世纪,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好转。日本家长和社会越来越不信任教育,越来越不信任教师。不仅如此,政府和政治家对教师也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对教学校和教师提出各种要求。新世纪关于教师资格更新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①报告”中。报告中提出雇用非常勤教师、社会人员等多种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教师入口即录用方式多样化,重视录用后的工作情况评价,研究资格更新制的可能性。这项议案最初出现在国民会议第三次会议资料《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的审议事项(座长案)》中,此后作为国民会议第四次会议的审议事项。更新制被具体讨论是在国民会议第二分科会的第一次会上,委员今井佐知子指出,现在存在不合格的教师,由于没有对这类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使社会对学校非常不信任。另外,在进行新的教育改革时,如果老师还是旧态老师的话那就不会取得成效,这是社会和家长的共同认识。可以看出,她将教师“合格性”作为导入更新制的理由。在第二分科会上再次讨论更新制已是 2000年 7 月 17 日分科会的最后一次会议了。会议就更新制应该如何应对在大学教师培养课程以外录用为教师的情况进行了积极议论,但最后结论只是提出更新制值得研究,并指出资格持有者全体更新难以办到,而且怀疑这项制度的有效性,认为未必更新了就是好老师。在 2000 年 8 月 28 日国民会议第五次全委会上,第二分科会主任金子郁容提议能否讨论一下更新制。9 月 22 日,由 10 人组成国民会议起草委员会形成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中间报告”。可能由于会议讨论的是国民会议的方向性问题,没有公开报告形成的具体过程,关于更新制进行怎样的议论也没有公开。委员会的方向可能在中途阶段就已被文部大臣和町村决定,这个文部大臣是中曾根弘文,那个町村就是中曾根弘文的后任町村信孝。此后,文部科学省于 2001 年 1 月 25 日明示了“21 世纪教育新生计划”时间表,在文部科学省工作会议上讨论了国民会议报告内容,此时刚刚就任文科相不久的町村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将“教师资格制度可能性研究”和“教师雇佣形态和采用方法的多样化”分开讨论,将更新制独立出来。讨论中提到,“从作为确保教师合格性或者其专业性提升的角度,明确实施更新制的效果和问题,有必要研究导入更新制的可能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导入更新制是基于“教师的合格性或者专业性”。“合格性”仅仅在国民会议上作为导入更新制的理由之一,没有深入研究讨论。自《学制》起,日本教师资格制度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历史。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对于促进教师教育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日本教师资格制度变迁进行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日本教师资格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旨在发现日本教师资格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中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提供借鉴。从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过程看,在不同历史时期,教师资格制度体现了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由于自身的属性不同,对于教师资格制度的预期也不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利益相关者对制度的认知和遵守决定了制度的实际效果。战前日本教师资格制度是在明治中后期建立起来的,由于受教育集权化体制的影响,其评判依据并不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基础的职业能力,而是看对官僚型教职的适应。首先,从战前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发展过程角度看,教师资格制度的变迁体现了政治权力在教师资格制度领域内的变化。这一时期,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有资格教师的供给,其是作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的最基本要求而提出的。从教师资格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角度看,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培养制度关系密切,师范教育体系的发展为补充有资格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有资格教师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实现了教育程度的逐步提升。因此,战前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基本形态确立为教师资格证主义,其理由是培养教师和授予资格属于两个不同事项,其现实状况是教师培养制度与教师资格制度的逐步分离。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认定标准、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通过职前职后的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教师教育。但是教师的学习需要有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加有效进行,而现在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颇多的问题,完全没法提供教师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度本该起到引领的作用,然而现实中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却完全滞后于教师教育发展的速度。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标准偏低、考核方式简单、管理体制单一等问题,以学历要求为例:经过查阅诸多学校的教师招聘考试,笔者得出结论:大多大城市如昆明,学校的教师选拔考试都规定报考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必须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才学历,但我国的教师资格政策中规定在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便可以申请小学教师。因此,政策滞后无法对教师个体的成长和整个教师行业形成良性刺激,且阻碍了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因此为了跟上我国现行教师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且让政策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教师整体行业素质,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很多的问题,一直受到各界的质疑和评判。我国也意识到必须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提高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阶段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处于改革期,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文本。 如:教师资格考试从 2015 年实行国考,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成为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通过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现行教育政策明确规定要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定期认证制度,而且已经在部分地区展开试点工作,2015 年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是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自建立以来首次明确提出要改革制度,改变教师行业素质偏低的问题。所有这些政策的颁布都将对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意义非凡。近年来,国内对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较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实现的路径、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下文将对这些研究文献做一一介绍。 1、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通过笔者所查阅到的大部分文献综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教师这一职业的发展和教师个体本身的发展这二方面来研究。很多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包括教师整个职业和教师作为个体的发展。余柏民1认为教师是一种具有不可替代性专业职业,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所教学科专业和教育学科专业双专业。李才俊2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朱玉东3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看待教师专业发展,他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且持续性发展,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生涯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孟宪乐4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个体成长成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总的来说,学者研究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从教师职业和教师个体展开研究。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学者对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强调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叶澜5提出的教师专业结构应该包括 5 方面的内容: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6。李瑾瑜教授7认为教育理念、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构成了教师的专业素质。黄甫全8认为教师专业结构应该包括 4 个方面:孕育新的教育理念、形成多层次复合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工作能力、培育教育智慧。不同学者研究者虽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但是总结起来都是从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这个角度来分析的。总的来说,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基本可以归纳为:积极的专业精神、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发展。资格是对个体或集体从事某事是否具备该有的知识、能力、学历等,或者是否有权或具备从事某事或某个职业的能力。教师资格:陈永明关于教师资格的定义为:所谓的教师资格,就是教师履行教师职责所要求的学历及能力标准。102黄歳认为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103教师资格的构成要素包括四部分,也就是教师的业务、学历、思想品德修养和国籍四个方面的要素。104教师资格包括对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证明。本文的教师资格只是针对于中小学教师。 认证是指认证机构采取一定的方式证明某人或某物符合相关规定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的合格测试评定。教师资格认证指考察申请者是否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学历和能力。只有达到教师资格的相关标准,才能有资格申请加入教师行业,所以教师资格认证一个对教师资格确认的动态过程,是对成为一名教师是否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的考核。凡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者,能够表明其具备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是进入教师行业的凭证,也是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选拔教师的主要依据。教育活动自人类起源就一直存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教师职业也伴随人类社会和教育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原始社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教育并未从劳动中分离出来。这时期虽然并无专门的学校与教师,但部落首长、长者以及兄长等群体承担着传授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经验的责任。到奴隶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以培养社会管理者为目标的学校,同时也出现了教师这一门职业,主要由社会官吏和僧侣承担教育教学的责任。在封建社会,虽然出现了诸如孔子、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但是教师这一职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并无明确具体的考核要求。古代社会,并没有专业的机构培训教师,教师职业虽然为社会培养了所需要的人才,但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教师职业专业化伴随着西方师范教育而产生。1681 年法国人拉萨尔(Salle)在兰斯(Reims)创设了第一个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职业开始走向专业化发展路程。之后,德国、法国、奥地利也纷纷创办教师培训学校。此后,教师职业专业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创办师资训练学校,我国也于 1897 年创办了第一所以教师培训为目的的师范学校。教师职业专业化实践的发展促进了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的发展。卡尔.桑德斯(Carr Saunders)于 1933 年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概念,认为专业是“一群人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服务”。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承认“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获得专业的知识和具备专门的能力。”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化成为全球化的趋势。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 62作为一个联邦政府 ,美国教育属于分权制,各州在教育的权利明显要高于中国地方,美国各州有权决定自己的州在教师选拔与聘用方面的事项,但是为了避免州级之间因为标准的差异太大,导致各州教育水平差距太大和教师之间流通性受阻,美国又设立了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但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来美国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明显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不仅仅归结为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差异,而且还因为两国在教育理念与思维习惯上的差别。本文通过对中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比较,总结出了二者的特点与存在的差异。中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各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制度背后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国情以及教育理念,但是很明显中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落后于美国。因此,本章节在立足本国国情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的建议,希望能促进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实施的《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教师资格制度的规范化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的相关法规体系较为笼统,过于概括,是针对所有的问题作出的概括性的规定,并未具体到操作层面。如以《〈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为例,其中第八条对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做出了规定,要求“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是整个法案中对申请者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能被称为达到“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无详细说明,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缺乏可供参考的考核标准而导致对于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流于形式。过于概括化、缺乏指示性不仅仅是《〈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存在的问题,几乎是我国所有的教师资格政策存在的通病。 而以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法律法规为例,美国不仅仅有针对国家或州级之间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也出台了一系列诸如《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改革势在必行》、《准备就绪的国家》、《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具体解决所处阶段存在的或是发生的具体问题,对问题的设定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规定得非常具体,并且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现有的美国认证机构可以从机构本身的的性质以及机构针对的认证对象这二个维度进行划分,从层次分类可以分为州级与全国性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从认证对象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职前教师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和在职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因此可以看出, 美国有多种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而且各类机构互相独立,保持各自的特色。反观我国教师资格认证机构,一直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单一控制,这不仅仅会产生上面所谈及到涉及过程是否公平的问题,而且会影响整个认证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的考察出申请者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一个非专业团体组织,承担着对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与资格考试等过程的控制,具有明显的非专业性质。这导致其认证结果明显无法真正的选拔出优秀教师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授权民间组织进行教师资格认证,并且可以让认证机构多元化。每一个认证机构保持各自的特色,针对教师资格申请者提供资格认定的工作。多元化的教师资格认证工作,可以增加认证的竞争力,刺激每一个认证机构积极地提高认证的有效度和社会的认可度。

  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师则成为教育实施的主导。因此,国家对师范类高校师范生的培养尤为重视。并且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准入资格的不断推进,国家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已提上重要的议程,以便为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队伍的发展做奠基[1]。国家在 2013 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已于 2015 年正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自此不再由地方组织,改革后实行国考,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师范毕业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全部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并打破教师资格的终身制,有效期三年,实行定期的注册制度[2]。从考试科目来看:幼儿学段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学段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学段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面试采用了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要求的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来进行。整体来看,考试形式变得综合多样化,考试科目增多,考试难度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国家教师资格国考制度,对教师教育课程作出重大改革与调整变得尤为必要,这将完善高等师范类院校对未来教师人才高素质的培养。即将试行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打破了过去师范院校师范生毕业即可认定教师资格,并且一经取得“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就将被认定为终身合格的旧制。新的国考制度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使教师资格有效期为三年,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考核形式变得多样化,更注重了教师综合能力的考查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3]。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师范院校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在培养师范生教育课程方法及内容上加以改革深化,适应新的教师准入制度,以突显师范生在教师发展方面的优势。.....1.2 国内外文献综述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教师学校教育经历的关注,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研究成果和课程实践探索。国外入职前师范生教师教育的课程大体上主要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各个学科专门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的训练课程等三部分[6]。鉴于目前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发展的状况,参考学习先进国家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案是势在必行的。 经参考有关国外教师教育课程的文献资料,国外教育类课程主要可以概括为五大特点:第一,课程学分的比重大且跨度长[7](大多从第一学年延续到第四学年),使师范生更好地受到教师教育氛围的熏陶;第二,学科的门类多、分类细、选修课多,课程结构也更多元化和弹性化[8];第三,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了同样快速发展的教育科学的众多分支,既重视了现代教育理论的传播,也重视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特性[9];第四,延长教育的见习、实习时间,方式趋于多样化,管理制度化与合作化[10];第五,课程形式十分灵活多样,不仅有学科课程、还兼有活动课程、微型课程、临时性的短期课程等[11]。这些独具特色的国外现行教育课程对国内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2 研究的理论基础2.1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专业化以及教学科学知识上的专业化,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并且此专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地理教师的培养要始终坚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25]。专业化发展道路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求教师无论在职前教育,还是职后继续教育中,都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更好地培养新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未来地理教师应掌握的专业化知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26],分别是,第一,本位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这部分知识内容是想要成为一名地理老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是指对地理专业基础的认识;第二,公共教育类课程知识体系,这类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去关心关爱学生;第三,地理学科教学理论知识体系,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技能技巧训练方法、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三笔字课程、地理高考专题、地理微格教学课程、地理课件制作与设计等课程。这些知识是地理教师教学所必备的课堂教学技巧;第四,人文素养综合性科学知识,这就需要职前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专业知识体系上,更需要其他学科一般性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地理人文综合素养的具备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的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的提升;第五,情景性知识体系,这就需要职前教师进入中学去参与教育实习实践听课教学工作,以及参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深入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征,以及学校与家庭之间联系配合学生发展的方式与方法;第六,其他课程知识体系,比如教育哲学课程、教育社会学、教育价值观等课程的体系,这部分作为提升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的支撑学科知识内容,对教师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2.2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又称人性中心课程论,理论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流派主要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盛行于美国。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并且主张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起辅助作用。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置于课程目标核心位置。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于教师资格“国考”下高校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理论意义是:第一,在课程改革目标层面,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有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修养;第二,在课程内容方面,改革应不断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地理教师教育课程应符合未来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式,为培养未来优秀地理教师人才队伍打好基础;第三,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地理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增加教育教学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中学课堂教学中去;第四,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课改提倡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自身参与到教学效果评价当中。.........3 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及分析 ......... 103.1 调查的目的 ..... 103.2 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 103.3 调查的设计方案 .... 103.4 调查的实施情况 .... 103.5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114 “国考”背景下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 184.1 教师资格“国考”政策分析 ......... 184.1.1 教师资格“省考”到“国考”的新变化 .......... 184.1.2 设置解读“国考”大纲考试标准的课程 ...... 194.2 地理科学专业知识类课程改革 ........ 194.2.1 调整地理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课程 ...... 194.2.2 针对国考笔试环节开设相应课程 ...... 204.3 地理科学教育类课程改革 ......... 214.4 地理科学实践类课程改革 ......... 235 结论 .... 265.1 主要结论 ......... 265.2 后续研究 ......... 264“国考”背景下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究4.1 教师资格“国考”政策分析2013 年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变化,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制度,2015 年正式全国推行,实现统考常态化。新政策规定师范生也需参加教师资格“国考”才能领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这就使师范院校学生失去了毕业即可领取教师资格证的优势条件。从而加大了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未来教师的入职门槛[33]。相比以往的教师资格省考制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变化: 要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而“省考”则要求幼师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需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而“省考”则要求中等师范学校及其以上的学历;如果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人员要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而“省考”则要求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人员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学历。“省考”变“国考”后,考试科目、考试具体方式、考试各项内容以及考试成绩年限均有所新的变化。考试科目有所细化和增加,内容更完善具体,考试方式在儿园教师资格和小学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科目中采用机考方式,而以前的“省考”则没有设置机考的方式,仅仅是单纯的纸笔考试方式。考试笔试单科成绩年限由“省考”的一年改为了两年,意味着考生考完一门,有半年充足的时间去准备下一门的备考。.............结论地理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未来地理教师人才队伍的关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在对教师“国考”背景下的地理教师教育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探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地理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期望可以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笔者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以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开展了详细的问卷调研访谈工作,研究主要的成果有:第一,介绍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用理论基础;第二,在理论指导下,对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做详细的调研访谈分析;第三,分析调研访谈结果,找出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当前地理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第四,针对问题,再次结合教师资格“国考”大背景,提出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策略与方法,主要体现在地理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地理科学教育类课程以及地理科学教育实践课程三大方面;第五,完成对地理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创新改革,并对研究过程做深刻的反思与总结。.........参考文献(略)2018年硕士教学论文范文篇四1 绪论1.1 研究背景培养一批师德优良、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知识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幼儿园师资队伍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和工具。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职前培养幼教师资的办学主体之一,如何以新教师资格考试为契机,关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实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于 2013 年 8 月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教师[2013]9 号)。《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第一章第四条明确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相对应的教师资格考试”。[1]同时,第二章第八条规定:“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启动前已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1]按照规定,自 2015 年开始,我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1] 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的高等院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幼儿教育工作者。[2]然而,我国曾一度缺少一个国家层面上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本科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纷纷指向一线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的今天,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机构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随意性过大。这直接导致了各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良莠不齐,降低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消除原有教师教育存在的弊端,教育部于 2011 年先后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从国家层面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了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国家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全国各统考正是以上政策的强制执行措施。.........1.2 研究意义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教师[2013]9 号)的背景下,各高校学前教育都在思考如何利用这次发展契机,迎接挑战,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原点,因此在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 A 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为研究案例,调查研究其课程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置于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之下的进行分析,能够为其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研究范例;能够为其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另外,本研究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丰富了课程理论研究成果。..........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2.1 课程结构与内容分析从表 2 我们看出,A 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涵盖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独立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教育课程四个模块。按照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必修课程中的专业课程又分为基础必修和核心必修两个方面。这反映出,A 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全面而系统,分类详细,总体合理。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存在以下问题。 选修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表 3 可以看出,A 大学必修课程占总学分的 79.13%,选修课程仅占总学分的 20.87%,必修课程学分远高于选修课程学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做了建议性规定,必修课程约占总学分的 2/3 左右,也就是说选修课程约总学分的占 1/3 较为合理。[37]显然,A 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所占比重过小。..........2.2 课程设置与幼儿园课程需要性分析游戏课程关注不够。从 A 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关于游戏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儿童游戏理论》和《幼儿游戏试做》,这两门课程均列入学生选修课程内容。《儿童游戏理论》是揭示儿童游戏现象、发展规律和价值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缺乏实践内容,不能满足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的需要。《幼儿游戏试做》强调游戏的具体内容操作和游戏本身,而忽视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思考、反思、评价等内容,对幼儿教师游戏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不足。显然,开设的这两门课程,无论单独学习还是一起学习,均无法达到幼儿园对幼儿教师游戏能力的需要。加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未选择学习这两门课程,游戏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学前期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时期。[41]游戏是幼儿园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4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43]游戏对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心理健康、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协会(NAEYC)在论述幼儿教师在游戏中发挥的作用时提到:“幼儿发起的、教师支持的游戏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44]由此可见,游戏指导能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有力支撑。 家园共育课程不足。在 A 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涉及培养幼儿教师家园合作的课程仅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1 门课程,属于专业方向课程中的理论研究系列课程,未安排相应的实践学分,且为专业选修课程。该门课程对培养学生认识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征,掌握与家长合作交流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调动家长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动态和变化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不真正接触儿童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就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具备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显然,在课程设置上,把该门课程定位为理论课程,不安排相应的实践学分,不安排具体的实践环节教学,不能使学生完全具备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另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未选择学习该门课程,易导致学生家园共育能力不足。....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调查研究 .... 163.1 专业理论课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173.1.1 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课程陈旧 .... 173.1.2 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 ...... 193.1.3 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 ..... 203.2 专业技能课程 ......... 213.3 实践课程 .......... 243.3.1 分散性实践少,实施缺乏依据 ........ 243.3.2 实习指导教师缺乏考核和监管机制 ....... 253.3.3 幼儿园缺少实习生培养计划,培养结果不理想 ........ 263.3.4 实践课程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实践水平 .......... 273.3.5 部分独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施难度大,流于形式 ....... 284 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 294.1 新教师资格考试的价值取向 ...... 294.2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 324 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4.1 新教师资格考试的价值取向因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新教师资格考试将以前各省市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统一规范,突破了传统 “两学 ” ( 教育学、心理学) 的束缚,更加注重应试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考核。从形式来看,考试科目由原来以考察《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科目为主,改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和《幼儿园教师面试》三个科目,将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单独列为一个考试科目,凸显了国家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要求的取向。 从考试的目标来看,《综合素质》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高尚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考试的目标要求更能体现对应试者综合素质的考核。 从《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内容来看,它包含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大模块的内容,以 2014 年国家考试大纲为例,各模块所占的比重。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的科目、考试的内容还是考试的形式来看,新教师资格考试对应试者的考核都凸显了考察综合素质的取向、体现了对知识考察的系统性。这就提示申请入职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学习和领会幼儿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也指导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课程实施与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语本研究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在对 A 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借鉴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路径,经过分析得出新教师资格考试具有凸显综合素质取向、专业能力取向、情境应用取向和终身学习取向的特点。进而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统一思想,明确观念;强化理论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做好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教育课程衔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建议。 由于受个人能力、研究水平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仅以 A 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全面反映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新教师资格考试目前仅在试点地区开展,还未真正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所体现出的特点和负面效应并未完全显现出来,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总结;要在学前教育发展整体环境下不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培养优秀幼教人才,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最终目的。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略)2018年硕士教学论文范文篇五一、导论(一)研究背景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在现代髙校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也是最有朝气和创造能力的群体,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窩低直接体现着整个高校师德建设的程度,师德建设不仅对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也对下一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积极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牡会各项事业不断优化,网络媒体也迅速涌现,在这样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教师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其师风师德产生一些影响。尤其是对于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其教学内容大多为专业学科,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不足,使优良师风师德的传承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功力主义也广泛存在于高校中,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兴起,各式各样的信息不断涌现,对青年群体的思维和视野产生了干扰。另外,在离校中的师德建设存在着固有建设体系,而且时效性不强,与时代背景不符,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性不强,不能在师德建设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现在高校对于师德教育不够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传统师德和现代教育进行结合起来,高校对于教师道德的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使得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高校已经出现了"重业务、轻思想;重科研、轻教学;重功利、轻理想;重教书、轻育人;重兼职、轻本职;重言传、轻身教"的现象,因此高校对于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青年教师能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声望。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师德问题暴露出来,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发生诸如学术不端行为、师生伦理事件、教师作弊行为等都严重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形象。.............(二)研究综述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也大规模扩招青年教师,同时在青年教师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多。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青年教师师德",可得到很多研究结论,尤其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密度更高,主要的文献和专著有李春秋主编的《教师伦理学概论》、林崇德主编的《师德通览》、玉兰英主编的《教师伦理学》、杨茂春的专著《师德修养十讲》等。虽然在当代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方面的相关著作还不是很多,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但在近十年间,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硕博论文还是很多,并且这些论文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之处,研究的内容和措施对现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重要的实践作用。他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的研究师德内渝有的是以区域为研究界限、有的则以突出问题作为基点,研究间题的原因和措施。函然这些文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其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把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重点位置上。国外文献和著作中经常称"师德"为"教师的专业道德教师伦理"等,在改善教师师德方面主要侧重关于教师伦理规范的一些具体规章制度,通常以间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并强调服务学生为核也作为教师的专业伦理精神。欧美国家在研究师德伦理规范方面重视度极高,其中水平较高的有美国的教育伦理学和教师伦理学,他们强谓使用也理学方法探讨人与社会的适应性,以此探索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人格及行为规范,从而建立实用性强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专业伦理指的是某个群体为了达到社会各方面的要求的水平,更优秀的完成自己的职责,以及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而规定的约束自己行为的规范,它是行内人员普遍认可的一套伦理标准。美国教师的专业伦理着重强调教师要把自己的这份职业当成一口专业来看待,而不是只把师德建设局限于个人的道德水平上,除了要求教师的自我基本素质必须提高以外,还强调教师必须具备专口的专业伦理,以展现出专业人员的素养与专业服务品质。美国和加拿大在师德的要求方面,不是简单的要求必须具备哪些素质,而是更加关注行为的外在表现。美国对于师德的规范大多是一些详细的行为准则,而不是笼统的师德理想。其中美国在建设教师专业伦理方面较为成功的经验则是在伦理规范上侧重将底线伦理要求与最高伦理准则进行统一。欧美国家在对教师队伍和个人的职业道德方面坚持区分对待,分别有不同层面的道德要求。其中美国将师德规范划分为;种层面,分别是"师德规则师德原则"和“师德理想"。...........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加强师德建设是人才培养与人才竞争的需要高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好场所,也是人生教育最关键的一环,大学生将从送里迈向粗会,去迎接化会和市场的考验,我们的学生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取决我们的教师。这就需要高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青年教师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要从教授理论知识开始,逐渐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島。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希望能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送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教学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启明灯,因此教师的斤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会影响其在一定时期内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传授其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积极的引导,做好引路人的角色。追本溯源,教育的首要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及塑造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中小学时期,每个人都会对社会有步的认识,但受到知识量以及化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认识程度会有所不同。大学时期,由于学习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的增加,对社会的认识逐渐加深,有了较为清晰的奋斗目标,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引,解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一名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一定水平,就会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对即将踏入社会参与人才竞争的大学生来说或许会是致命的伤害。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高校软实力的需要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嗦在其论著中首先提出了"软实力"一词,约瑟夫在其论著中对软实力进行了定义,所谓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上的表现。而本文所说的软实力指的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和教学氛围,这种软实力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以及招生工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常我们将学校的办学风格、教师素质、精神文化等作为软实力的标志,对一所高校来说,校园文化是高校的核也,是学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征之一。拥有髙素质的教学队伍,是大学得以发展的源泉,师德则是大学灵魂的基石。高校中的名师是学生敬仰的老师,不仅因为名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因为这些名师能够坚持职业操守,坚持以身作则,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用于教学、科研等工作上,从而获得名师、大师的称号。对于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是髙校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它代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的核也动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师德建设,将师德教育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课程。师德教育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办学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师德教育已经关系到办学的基本方针,关系到学校的牡会声誉,它反映了校园文化的精神追求。如果师德教育影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那么师德教育还体现了时代精神,教师成为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成为维护师德的中坚力量。所以,为了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道路健康发展,把学校打造成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吸收新时代文化的基地、培育高校的软实力,就必须坚持完善师德建设。............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11(一)以学生为本,爱岗敬业.......11(二)能积极进取,锐意创新.......11(三)秉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2(四)坚持学术道德,诚实守信.......13(五)忠诚教育事业,淡名利.......14四、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特征.......15(一)学历特征:国际化教育背景、较高学历.......15(二)年龄特征:改革开放后出生、思维活跃.......16(三)身份特征:多样化的角色、对教师职业理解多维.......17(四)事业特征:学术崭露头角、发展选择多样.......18五、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9(一)思想政治观念存在偏差.......19(二)爱岗敬业精神有所不足.......21(三)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23(四)为人师表理念较为淡薄.......25(五)服务意识有所缺失.......27六、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急剧増加。新时期的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决定了青年教师在师风师德的方面存在着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很多触犯道德底线、违背师德的行为和价值观,极大地妨碍了高校师资队伍良好形象的建立。当前,社会对髙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寄予厚望,高校的建设任重道远,而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与高校的师德建设极其不协调。所以,从当前情况来看,为了大力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使高校真正地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就必须做好师德建设工作。从具体方法上看,可以通过不断完善高学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方面展开,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规范化程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包含两方面:一是加强领导导向机制。当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出现一些盲点,难以全面普及落实到毎一步,送就要求高校做好领导机制的完善工作。学校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学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指导王作,落实相关事宜的安排。主要由学校书记或校长任组长一职,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副組长一职。除此以外,该小组的其他职位由主管组织、教学的负责人担任,在校觉委行政领导的监督下完成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各院系也要成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共同负责本院系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成员一般包括觉政领导、行业专家化及优秀的青年教师人员。与此同时,也让院校两级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作用价值有所体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领导机制的优化有利于实现不同组织与部门职责的明确化,使它们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强化了管理,保证了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结语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也逐步转向离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人才不断涌进高校,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据统计发现,目前髙校的教师队伍的六成主要由青年教师组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担负着振兴高校教育、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他们也将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因此,高校青年教贿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势在必行的工作内容。纵观我国高校师德情况是很好的,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青年教师师德形成很大的干扰,包括学校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自身特征问题等,致使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存在如下问题:教师思想政治观念存在偏差、爱岗敬业、责任感不强、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教师品德缺失、社会服务意识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高校教师行业抹黑,也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多个因素协调作用的过程,需要国家和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合理的外部环境,包括完善的政策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还需要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包括对教育行业的认知、奉献精神的树立等。基于此理论,本文从青年教师、学生等角度对商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探析,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基本内涵、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等方面提出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思路,并且为解决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分别为正确的导向机制、完善的培训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效地激励机制、长效的监督机制五位一体的基本对策,并且进行积极地探索和验证,确保提出的措施合理、有效。当然,由于本人受到研究时间和学术水平所限,对于此问题的理论研究还有所欠缺,并且对于数据的处理未进行处埋,没有采用定量分析和回归分析,这也是本文后续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略)2018年硕士教学论文范文篇六绪论一、问题的提出师德是一个宜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从孔子时代开始,我国就致力于对师德问题的研究。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结构调整,思想深度变化和价值多元化走向的化会关键转型时期,从整体上说,离校师德的主流是好的,但社会生活的多维度变化也给师德建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島校教师在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师德失范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是推动离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学生年龄相近且更容易接触,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较大也更为直接,他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如何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抑制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呢?笔者认为,师德失范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够健全。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离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商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我们要在深入分析师德失范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本文的研究,探寻形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规律及对策,从实质上提离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减少乃至杜绝师德失范现象,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整体稳固发展。........二、研究意义本论题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行文的理论基础,以党和国家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为依据,探究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全面分析离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专円深入探讨离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性机制的形成,力图从机制上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失范、职业倦怠的普遍问题,从而丰富和完善师德建设的理论体系.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学生年龄相近且更容易接触,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较大也更为直接,他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现实生活中,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忽视对师德建设的研究,任由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继续下滑,将会严重影响离校教育质量,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划,从根本上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本论题将从机制上探寻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促进島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第一章长效机制的形成是师德建设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如何增强这项任务的有效性,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师德失范现象成为当前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我认为,建立各项相关制度,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保障师德建设有效性的关键环节。第一节机制是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的结果对于制度的概念,无论是在西方还是我国都有许多的理解和界定。在《辞海》中,制度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在一定的历丈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旧指政治上的规模法度。美国学者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制度经济学创始人凡勃仑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康芒斯认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尊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我国学者黄少安认为:制度是至少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对单个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起约束作用的一系列规则。郑杭生认为: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制度界定为:制度是指为了调节一定社会生活范围内人与人以及人与化会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规定人们行为标准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制度实际上具备了群体性、强制性、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这四个基本特征。制度的群体性是指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对群体中的所有成员起着规范性作用,规定并引导群体成员的社会活动和行为;制度的强制性体现在所有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循其规定的准则,对于违背其准则的行为则通过具有一定权威的机构组织以强制性手段实施制裁;制度的确定性体现在其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活动确定了方向,规定了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态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日常生活结构;制度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制度一旦确立之后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长期的普遍约束和指导作用,能够稳定、持续地对社会活动产生影响...........第二节师德制度建设是形成师德长效机制的重点由于教师所担当的化会角色相当特殊,承载的社会责任十分厚重,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而这也意味着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和现象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承担着更大的社会风险和社会代价。若要从根本上改善甚至杜绝这一现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十分关键。前文已经证明,机制是在制度的长期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制度的建立是形成机制的基础,由此得出,若要形成长期有效的师德机制,师德制度的建立是其得实现的必备要素。在以往的师德建设轨迹当中,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是我们主要强调的重点,可以说过去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教师个体的伦理道德。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各方面的环境变化,这样的个体伦理道德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经济政治利益的诱惑,其非强制性、主体性特征使得教师个体的道德行为无法得到强有力的约束和规范,因而,教师师德失范的行为和现象也日益增多。道德不仅需要内屯、的趋从,同时也需要制度的关怀,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就表现在制度的作用使复杂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解决,制度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拙,在利益冲突面前,如果没有制度,道德自俸本身是无法巩固和维持的。所以,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师德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自律,不能仅仅依靠他们的内必信念维持和支撑,必须落实到制度上,用制度来保障师德。............第三章健全和完善髙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33第一节发展性原则......33第二节规范性原则......36第三节人本性原则......38一、坚持了解需要和利益保障相结合......38二、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40第四节选择性原则......41一、坚持把捏全面和突出重点相结合......41二、坚持普遍一致和特殊对待相结合......42第四章健全和完善髙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45第一节形成师德教育培训长效机制......45一、制定师德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制度......45二、创新师德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内容......46三、保障师德教育培训工作的常态化......49第二节形成师德宣传示范长效机制......50第四节形成师巧监督惩处长效机制......58第五节形顏德内化自律长效机制......62第四章健全和完善髙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并不是单一、简单的一项制度或是一种规范,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承载着许多要素和分支。就我国当前实际而言,部分师德规范制度已经制定和颁布,相对引起了较高的重视,而有关配套的师德保障制度则普遍缺失或不尽完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我们必须对这些保障性要素和分支进行深入研究,在制定和完善各项保障性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师德教育培训、师德宣传示范、师德评价考核、师德监督惩处以及师德内化自律的分支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健全和完善,才能切实地保障师德建设的有效发展。第一节形成师德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离校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当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即年较可塑性强。当前,青年教师正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初期,许多观念、思想都尚未定型,对其进行师德教育培训相比其他老教师而言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应当针对师德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迸行改进、规范和创新以青年教师更需要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师德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提离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结语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失范现象的时有发生,不仅有损高校教师队伍的形象,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最根本事业,师德则是教育事业能否稳固发展的基础,师德失范现象使我们认识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己经成为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减少甚至杜绝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是当务之急。本文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也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从形成离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探讨提高师德水平、解决师德失范问题的指施和对策。本文首先对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保证师德建设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论证,通过分析机制和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出机制是逐步形成而非建立的观点,纠正了人们关于此问题的错误认识,同时还认为建立各项相关制度是形成师德长效机制的重点,以及促使师德制度向师德机制转化是保证师德建设有效性的关键。其次,分析了当前离校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具体有理想信念模糊,自我意识浓重;敬业意识淡薄,奉献精神缺乏;育人意识弱化,表率观念缺失;功利意识强烈,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四个方面,接着通过分析师德教育培训、师德宣传示范、师德评价考核以及师德监督惩处长效机制的缺失带来的影响,论证了师德长效机制不够健全是师德失范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再次,本文还探讨了健全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遵循发展性、规范性、人本性和选择性的基本原则,师德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才能更有实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才能顺利地形成和完善。最后,针对如何健全和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即通过制定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创新形式内容、保障长期进行形成师德教育培训的分支机制;通过制定宣传示范指导性制度、正反面典型教育结合、营造师德修养氛围形成师德宣传示范的分支机制;通过完善评化考核标准性制度、考量软硬指标比例、发展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以形成师德评价考核分支机制;通过完善监督惩处可操作性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和结果反馈、及时劝诫和严肃处理以形成师德监督惩处的分支机制;通过制定师德承诺使命性制度、加强自我学习、引导自省自励形成师德内化自律的分支机制..........参考文献(略)2018年硕士教学论文范文篇七

  绪 论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灵魂是师德,教师的师德直接决定教育的成功或者失败。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虽然不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但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为补充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但是近年来少数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违反师德现象不断发生,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只顾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完全淡化公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损害了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以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整体形象。辅导教师师德的欠缺,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和价值观取向,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弘扬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的高尚师德,切实关注和解决其中师德的突出显著问题,引导并规范辅导教师立德树人,不断提升辅导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队伍。两会上人大代表朱之文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一方面要依法规范教师的师德并严肃处理其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引领教师能够做到“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而对于严格教师队伍的管理,朱之文表示,在教师聘任的环节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作为基本的标准,严格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曾提出过“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2]。这对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师德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深远意义。....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授知识、技能、技艺,对学生身体和心理都有影响,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此为工作的专职人员。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以教授无知的人有知识而生存。近代,随着教育的制度化,教育教学工作日益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专门的职业,教师的师德更加引起人的注意。英国哲学家培根把教师称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国外学者对教师师德在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古希腊时期,师德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总结出来其实就是:严师出高徒。大概内容是:教师必须严格,不听话的学生,体罚为主。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学生如果不服从,就需要“威胁和殴打”。另一种观点是认为教师应对学生友善,应该把学生当做朋友,不分尊卑平等对待,学生也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处事方式,教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希腊哲学家谟克利特认为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勤于思考勤于动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让学生尽量会学习,而不是学习机器。亚里士多德曾经强调:学习习惯很重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提倡“习惯成自然”的人,同时,他还指出教师的师德同样重要,教师一定要注意为人师表。在西方第一个论述教师师德的人是昆体良,他系统的论述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中世纪初,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教师教学生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强行把知识点施加给学生,而是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思考,也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学生,不能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反对对学生体罚,强调学生的自由。夸美纽斯在《组织完善的学校的要法》一文中宣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份职业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光荣的,教师一定要真正明白自己这份伟大职业的社会意义,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充满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努力的去诱导学生,做学生的榜样,诚恳、积极、善良的去为人处事;教师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全部热情去对待这份工作,对待学生。教师是光辉而伟大的职业”,有些教师为学生付出的是豪华的、奢侈的、甚至更是不计成本的。 (四)近代师德的主要观点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同时提高各方面素质。其中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认为教师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正能量,学生需要教师的时候帮助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品德的培养。瑞士教育学家斐斯塔洛齐强调:教师最重要的是善良,品德高尚,把学生培养成善良的人,而教师的任务不能仅限于教书,培养学生更重要。他明确指出:“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及它们的完全平衡。”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尔》提出自然教育,就是学生的身心要自然发展,保持“人之初,性本善”的品格,服从自然的规律,他曾经比喻:学生自由发展就像植物那样自然生长。教师的任务就是园丁,精心呵护学生,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第一章 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与公立学校不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属于企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这个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又不相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产品特殊,其产品是中学生,他们承担着祖国的未来,承担着社会的发展,承担着中国梦的实现,承担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使命。所以比其他企业的要求更高,那么这里的辅导教师的师德问题不容小觑,加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师德建设,这个问题不能忽视。第一节 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齐齐哈尔市的大型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不多,家长们也不是很认可大型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家长们都是通过口碑相传,大型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由于资源设施、教学环境和广告费用的影响导致培训机构收费高,而这样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商业运作成分大,所以辅导教师很难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在齐齐哈尔市中小学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比较多,因为它不会受到资金、资源、教学设施的影响,随意性比较大,比如在一个学校附近生源比较多,可以在另一个学校附近开设分校,利用地利方便附近学校的学生来学习。因为是中小型辅导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