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如期4300余名研究生顺利通过“云答辩”
毕业如期4300余名研究生顺利通过“云答辩”,5月12日上午,化学学院2020届博士研究生陈娜端坐在家中的电脑前,开始了她的博士论文答辩。通过视频连线,陈娜端向答辩委员会主席、校长郝芳华教授,答辩委员会成员、南开大学孙红文教授、北京大学朱东强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安太成教授、南京大学潘丙才教授报告了她的博士论文《水热碳的制备及其环境典型污染物转化特性》的主要内容、研究工作以及学术成绩。
虽说是“云答辩”,流程依然规范严谨: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规则、学位论文答辩人陈述、委员和旁听者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委员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决议——线下答辩的规程一项不少。
当听到郝芳华宣布“答辩委员会以全票同意的结果,建议授予陈娜同学博士学位”时,陈娜非常激动:“作为首场‘云答辩’的博士毕业生,这样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感谢评审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愿我们能取得抗疫战斗的最终胜利,愿恩师、师弟师妹们幸福安康,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切顺利!”
我校高度重视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校长郝芳华不仅多次在相关工作会议上针对该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推荐阅读:ICC!也非常关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的进展,还亲自参加了学校首场博士毕业生“云答辩”。她指出,首场博士学位论文“云答辩”的顺利开展,为全校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开展研究生答辩等相关工作提供了示范。学校全力在软硬件等方面为师生提供指导、支持与保障,力争顺利完成今年上半年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工作,确保2020届研究生如期毕业。
发布《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常见问题解答》。
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关于2020年上半年我校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方案》。
学校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推进会议,校党委书记赵凌云和校长郝芳华就疫情期间如何做好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进一步提出要求。
学校下发《关于做好我校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对远程视频答辩提出详细的具体要求。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和11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完成对拟授予学位人员的投票表决。
为了不影响学生就业和学业,学校将在暑期适时增加召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次数,审议因疫情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同学的学位申请。
相较传统线下答辩形式,“云答辩”更加公开、透明。答辩秘书负责对答辩过程录音录像,对关键画面进行截屏,与答辩记录一并留存,以实现对整个答辩过程的可回溯、可复查。同时,各培养单位安排专人负责线上答辩巡场,以便及时解决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答辩顺利进行。
截止目前,我校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已全部完成,4300余名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严谨“云答辩”,“护航”毕业季。为贯彻落实学校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精准施策,全力保障“云答辩”流程不变,标准不降,质量不减。
“多亏了黄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答辩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很慌张,心里挺有底气。”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生马骁的“云答辩”非常顺利。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方向的黄光明教授今年指导了5名硕士毕业生和1名博士毕业生。每周一次的组会汇报课题进展、及时跟学生沟通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反复修订毕业论文、认真提出修改建议……“云答辩”前,黄光明教授的指导很扎实,每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展他都很有数,毕业生们自然信心满满。
从3月初开始,教育学院便开始制定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实施方案、操作指南和操作要求。4月中旬,根据答辩安排提前建立答辩学生群、答辩秘书群等,并及时发布相关通知和要求。因答辩事宜重要,教育学院根据各专业人数,将硕士研究生分为29组,博士研究生分为8组,每组设置两位答辩秘书。两位秘书密切配合,向答辩毕业生详细介绍相关文件填写要求和答辩流程,组织答辩毕业生进行模拟答辩。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博士答辩工作每组博士答辩都邀请学界知名学者担任答辩主席,与校内答辩委员共同为“准博士”们的毕业论文和现场答辩的学术质量把关。
从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到答辩主席、答辩评委的聘请,再到学生答辩模拟操练,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一流学科”的标准,严格规范此次“云答辩”。从选题规范到文献综述,从理论框架到语言规范,答辩评委希望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答辩中受教育、在答辩中获得成长。老师们的一丝不苟让学生们收获颇丰。
硕士毕业生郭志奔感慨道:“这场答辩不仅是对我能否毕业的考验,也是对我学术能力的锤炼,通过这次答辩又感觉自己又提升了不少。”
“各指导组答辩专家出席人数在三人及以上,原则上应设置答辩主会场并集中开展答辩工作。”按照学校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以及导师们全部进行了核酸检测,历史文化学院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专业指导组设置答辩主会场。当学院专门史方向的研究生们进入线上答辩会场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系资料室,专门史组长黄尚明教授、宋亦萧教授以及王洪强老师端坐其间,与大家云端话学术。同学们不仅感知到了毕业答辩的严肃,也感受到了学院这一举措的暖心。
尽管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春季答辩研究生人数多、任务重,但33个答辩小组的答辩过程均程序规范、严谨有序,最大限度还原了线下答辩全过程,充分体现出学术性和公正性。
学院还把握“云答辩”这个科研育人契机,许多低年级研究生加入会议远程学习、观摩。大家纷纷表示,聆听学长学姐的答辩陈述和专家组的评议,为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写作开阔了思路,受益匪浅。
除毕业论文“云答辩”之外,基于音乐学科的特质要求,音乐学院的钢琴、声乐、合唱与指挥方向的学术硕士和钢琴、声乐、器乐方向艺术硕士,均需要在论文答辩之前完成毕业音乐会。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毕业音乐会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导师及时调整了音乐会曲目演奏(唱)的指导方式,增加指导频率、增长指导时间;毕业生们创新思路、各显其能,根据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自行录制了毕业音乐会并按时提交。一场场精心准备的线上毕业音乐会同样很精彩。
@新传小刺猬:说到“云答辩”最特殊的准备,应该就是“定机位”了。由于线上答辩需要开视频,为了确保答辩视频里的我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充足的光线、合适的“背景墙”成为“关键”。答辩前一天,在答辩、陈述稿、纸质论文都已准备妥当后,我在房间里搬搬抬抬,调整课桌、椅子、电脑、风扇的位置,打开电脑摄像头反复确认机位情况,还从书房找来了多年不用的台灯以备不时之需,着实为房间的布局花了很大一份心思。幸运的是,答辩当天的天气十分给力,阳光充足,加上我提前做好的“充足准备”,当天的答辩几乎没有“后顾之忧”。
@BLUE怪:答辩前需要按要求好腾讯会议或钉钉等软件,提前调试设备熟悉使用方法,最好能与小组同学模拟一下答辩流程。此外,要确保网络通畅,电脑等设备电源充足。
@月如:第一,需要熟悉自己的论文内容和结构,以便回复答辩时老师的提问;第二,需要熟悉答辩流程,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第三,调整心态,论文答辩是毕业的最后一个关口,紧张是难免的,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其次要相信自己花费一年准备的论文是经得起推敲的,要对自己写的论文有信心!
@新传小刺猬:最难忘的应该就是最后老师让所有人都打开摄像头,大家一起拍了一个“毕业答辩云合照”吧。我想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毕业生,这张合照都是难忘的,是值得终身收藏和纪念的。
@BLUE怪:最难忘的就是见到了将近半年没有见的老师和同学们,有种久违的亲切感。以及“云答辩”是比较特殊的一次毕业答辩经历,这段独特的经历本身就很难忘,应该会铭记终生。
@正义的小豆包:最难忘的就是顺利完成答辩、闭上麦后心里涌起的感动,感谢这几个月来奋斗的自己,为研究生学习生涯交上了自己满意的答卷。
@新传小刺猬:说实话,当时答辩完的心情是挺复杂的,有点懵懵的,心想就这样毕业啦?遗憾当然是有很多的。好在近日得知一个好消息是武汉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安排自愿返校了,我还是十分期待也十分盼望再回学校的,想再看看武汉,好好跟学校、学院、老师同学告个别,最后当几天“在校生”。
@BLUE怪:答辩后并没有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相反,面对着即将到来的离别多少有些遗憾。曾经设想的答辩结束后的同学合影、约饭、狂欢都无法实现了,只希望日后回到大武汉可以把毕业的遗憾一一补上,把没有吃够的美食再吃一遍,没有游玩的地方再玩一遍,没有见到的朋友再见一面。
@月如:毕业是一件很美好并且值得纪念的事情,因为疫情没有办法和大家一起拍毕业照,没办法一起告别学校,对于毕业生而言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我们生活的校园处处留下过我们的背影,夕阳下我们打球的身影,球馆里我们挥洒的汗水,教室里我们笔耕不止的时光,都化成记忆在眼前闪过;曾经吐槽过的某个老师此刻也变得那么可爱,那个绊倒过自己的楼梯也变得不那么可恶,漫长的上课路上的挥汗如雨也变得那么值得珍惜……巨大的梧桐树下闪亮的是我们无悔的青春。
@新传小刺猬:我想对明年毕业的学弟学妹们说,在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之后可以尽早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明确了将来的工作方向,特别是想进企业工作的学弟学妹,一定要抓住秋招机会,在秋招期间密切关注招聘信息、多跑宣讲会、投简历多面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定会有所收获哒!
@BLUE怪:希望研二的学弟学妹们能好好准备开题报告,给接下来的论文写作和找工作留下充足的时间。此外,疫情的到来让我深感当下的一切都是那么可贵,所以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当下,不要迟疑,去做一切值得去做的事情,好好珍惜自己身边的人。
@月如:在记忆中我不过刚迈进大学的校门,但是转眼间就要走出校门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让自己的美好时光在宿舍里发霉,你们尽可以去学跳舞、学唱歌、学话剧、学打球,学辩论…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里肯定会收获良多。此外,努力培养一个可以相伴终身的爱好,一旦走入社会,就鲜少有更多的选择来转换心情。因此,一个可以贯穿始终的爱好会为你的人生增一抹光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