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连读几年的心得体会-课题选择篇
硕博连读几年的心得体会-课题选择篇,在所里硕博连读有好几年的时光,已经慢慢接近尾声。坦白地讲,我是一个对科研挺没兴趣的人,在科研的殿堂里混了几年,不思进取,在科研上没啥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在科研的道理上有不少酸甜苦辣的事情,也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有走那些弯路的话,那么我三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硕博连读了,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这么长时间。我以前从未对自己科研的经历认认真真地总结过。然而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又觉得其实做科研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枯燥无聊,科研会让自己产生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也有会让自己有兴趣的一面,也有能够让自己产生自豪感的一面,当然,科研也充满了荆棘坎坷。
因为我大学学习成绩还可以,所以保送到现在的研究所读研。当时对科研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觉得既然能够读研那就读吧;并且学生物的本科出路也不怎么好,从一上大学开始老师们就鼓励大家考研,我们学院每年的保研和考研率是全校最高的。我估计很多人在读研的时候也和我一样对科研没什么太多的想法。读研的时候想都没想就选择了硕博连读,因为我当时觉得既然能够一口气读到最高学历那就读吧,并且家里人也很希望我能够读博士。
我觉得硕博连读这几年的时光里,大部分的时光都在做无用功。我有时候想,如果当初我知道该怎么做比较好,而不做这些无用功的话那就好了。然而做科研的很多门道往往是当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之后才摸索出来经验的,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说的话,那么无用功也不是无用功了,是一种实践和体验,虽然它的直接功效是零,但是它却能够给以后的道理提供指导,也算是有点功劳吧。不过,无用功还是应该尽量不做或者少做才好。要少做无用功的话,那应该不断地去学习别人的科研经验以及经常自我总结经验。如果我当初也像现在这样爱总结经验的话,那么那些无用功会少做很多。
刚开始的时候导师给我布置一个课题,这个课题跟我大学做的毕业论文的课题的研究方法等比较相似,比起我大学的课题要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但是这个课题在我们实验室几乎没有任何基础和平台。我想了想,觉得这个课题挺好的,有了大学的基础,做起来应该比较容易。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想法挺天真的。实际做起来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实验室在这个课题方面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的基础都没有,从购买实验仪器到摸索经验,都需要我去做,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这个课题最后我还是没有做好。并且,即使硬件的条件能够很快达到跟在这个领域做得比较好的课题组差不多,然而软件方面的东西,例如经验、课题思路,是没办法一下子达到的。也就是我做这个课题做得再用心,也往往还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做得东西创新性不如别人,很难超越在这个领域做得好的课题组。
我们课题组也有自己的优势领域,这个优势领域是我们实验室几代人在这个领域内摸爬滚打很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基础,近年来因为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课题组也开始做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然而,由于基础不同的原因,他们的研究很难超越我们的。
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课题做起来更容易一些推荐阅读:自然科学基金!还是选择一个跟自己课题组优势领域相关的课题比较好,研究起来走的弯路会少一些。这是我摸索出来的经验,我觉得这经验对于想轻松一些完成学业的人有效,而对于那些对科研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抱负的人来说,未必是好的选择,尤其是当自己课题组的优势领域处于夕阳领域的时候。
这个课题我做了三年都没什么像样的可以发SCI的成果出来,后来导师急了,我也急了,导师给我换了个课题。这个新的课题是和我们课题组的优势平台相关的,无论是硬件基础还是软件基础都很好,创新性也很好。做这个新课题两年的时间,就有很多可以发SCI论文的数据了,并且工作量也达到一篇博士论文的要求了。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个课题,很多时间也都是花在干其他业余的事情上了。
所以,课题选择的重要性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坦白地讲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课题算是好课题,但是我知道课题是有容易做和不容易做之分的。同样一个课题,对于某个课题组来说很容易做,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个课题组可能却很难。此外,同样一个课题,对于某个人来说可能很容易,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则比较难。我做第一个课题不顺,做第二个课题顺利的原因,我想除了跟课题组的基础有关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这个人不太适合做太精细的活儿(例如做分子生物学之类的跟很小的东西打交道的活儿),还是适合干一些粗活儿(例如工程性的跟大件东西打交道的课题)。
友情链接:我硕博连读几年的心得体会做实验写论文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