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强化复试考核 研究生改革如何“从大到强”
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强化复试考核 研究生改革如何“从大到强”。9月22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进行解读。为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提供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意见》从优化规模、创新招生、从严管理、条件保障等四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意见。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从1949年在学人数600多人,发展到今天已经是300万人的规模。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之后,如何“由大到强”?《意见》为15年内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绘制了蓝图。
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要求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定位,突出“研”字。会后,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今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谈到,但目前还需直面新问题。如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有待持续深化,差异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对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保障还不到位。
对此,为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意见》提出,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意见》要求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
此外,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
近来,学术造假行为频现。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导陈新忠也谈到:“目前研究生培养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学校要求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一定层次的期刊论文才能答辩毕业,而许多研究生根本不打算在毕业后从事学术相关工作,学术成长缺乏内在动力,学术论文质量大多不高,学术不端时有出现。《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学术作假计入信用档案,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洪大用在发布会中谈到,教育部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的问题,一直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2019年组织进行了专项检查。下一步,将从教、学、评、管四方面继续加强管理,确保我们学位没有任何“注水”。
“研究生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风不实。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只是把研究生教育当作一个过场,形式上走走而已,而缺乏真正培养本领、解决问题的追求。《意见》在导向上引导务实,在管理上应大大加强对作假行为的惩处,只有严惩不贷,才能以儆效尤。”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贾绍凤也告诉记者。
培养类型结构的优化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意见》要求,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
在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上,《意见》要求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集成电路、推荐阅读:SCI文章!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
“十三五期间,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高层次人才有效地支撑了高质量发展。招生增量主要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目前理工科博士占79%,硕士占57%,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
在地域上,将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区等,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业硕士扩招、推进产教融合,都是加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表现。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超过60%,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
《意见》在研究生招生模式上也有所调整。在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上,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
同时,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在研究生培养期内,《意见》提出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
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
“研究生招生和管理要有一定的弹性,允许研究生入学1-2学期后根据兴趣和能力实施二次分流,走向有利于开发自我潜能的学术型或专业型研究之路。”陈新忠也告诉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为落实《意见》,教育部研拟了“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包括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产教融合建设行动等。
在财政投入上,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吕建平介绍,近年来,财政部、教育部逐步建立并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2-2019年,高等教育阶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5万亿元,年均增幅达7.9%。在增加高校基本科研投入上,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自主开展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强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增加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支持力度,引导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 网站热线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