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憶SCI論文二三事到破“論文SCI至上”的思考

2020-03-28本站

  由憶SCI論文二三事到破“論文SCI至上”的思考。我對SCI論文的啟蒙始於1999年,還依稀記得,那年的5月2日上午,我到清華大學化學系一碳化學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報到攻讀博士學位,一群師兄師姐們圍坐討論,盛贊一位師姐在SCI期刊發表了許多佳作,由此獲得了許多學術光環和獎勵。幾天后的組會,老師還特別強調SCI期刊論文的發表難度和重要性,言語之際,SCI論文是高水平研究。現在回想獲獎師姐當初發表的論文,按照現在的影響因子而言,那是小兒科。畢竟,現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生拿獎學金都有影響因子響當當的論文啊,今昔非比也。

  2002年底,我有幸到浸會大會交流學習。茶余飯后,一群來自大陸的博士生討論的話題主要是快發SCI期刊論文,盡快畢業,以便申請到國外知名科研機構進行博士后研究。這些當初一起常敘常聊的伙伴們,現在大部分已經在國內高就了,我發現他們的職位或者身份和SCI論文存在很好的正相關性。

  2004年6月,我到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這是一個當時號稱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類似於國內的中國科學院。然而,無論是中餐話題還是娛樂活動休息時段,大家討論與學術相關的話題還是SCI論文,但主要是高檔期刊SCI論文。幾位在日本工作了多年的年長朋友語重深長地告訴我:小尹啊,多發高檔SCI論文,回國就能當教授,而且還能獲得高薪和充裕的科研啟動費及科研條件。他們的告誡很善意,也就是說,隻要有高水平SCI論文,回國找到好職位不用愁。

  可是命運有點捉弄人。我在日本的導師是日本人,他本碩博畢業於東京大學,對我很好,到日本后他親自開車把我從機場接到住所。我一般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十二點、有時到凌晨1點多,但他每天要等我走后才回家。勤奮的工作使我獲得了一些研究結果,我享受著研究過程的快感﹔然而導師對快速文不感興趣,他對科學真理很執著,堅持把問題本質搞透徹后才能寫論文。他的工作作風與我朋友快文的告誡相去甚遠!每當與中國朋友聊天時,我異常忐忑不安,但是與那些不聊SCI的日本學者在一起時我感覺非常輕鬆。離開日本的前一夜,導師請我到他家進晚餐,談了一堆關於他導師對他的教誨以及他對科學的理解,絲毫沒有關於SCI方面的內容。第二天一大早他堅持開車把我送到成田機場。離開他的車之后,我推著行李時突然了,兩年來沒有見刊的,如同白紙一般,回去如何見父老鄉親?油然而生的沮喪或者淒慘難以表達,兩腿頓時發軟,但是我還是擦干眼淚繼續前行。2008年我在日本的研究工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等刊物上,接受后導師及時把消息發給我,見信后我心情很平靜,也許覺得這是“水到渠成”吧。現在回想這些經歷,應該充分認識到SCI期刊論文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尤其對青年學者。但是,年輕學者要有平和的心態,練就淡定和鎮定的處世能力,否則生活工作不快樂。

  2006年6月回國后,SCI論文風潮越刮越烈。國內同事的主要學術話題是SCI期刊論文,國內同行交流時亦是如此,因為資源分配、職稱職級評聘、榮譽獎勵、課題申報,等等。有學生曾說,他摸索了一個規律,隻要課題組發表一篇SCI論文,他導師心情就會很好,找導師報賬時,他會非常干脆﹔換了平時,導師會左盤問、右質問,磨磨唧唧的。研究生們的喜怒哀樂也與SCI論文緊密相關,因為獎學金,因為畢業門檻,因為就業升學,因為由此引起的受關注程度,等等。近些年,SCI期刊論文的引用情況,甚至被一些機構和學者用來預測諾獎。可見,許多學者對SCI論文的追捧,已經到了“膜拜”的地步了。

  一走來,回眸過往,SCI論文的影響因子、引用頻次、高被引論文以及H指數和高被引科學家等早已溶入了中國學者的內心深處,成為了個人和單位的學術與學術能力的標簽。聽過國內許多科學院院士的報告,他們的個人簡介無不自豪地寫著與SCI論文密切相關的數據,深深刻上SCI論文烙印﹔許多不遠千裡或者萬裡漂洋過海到國內講學的華人學者,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與國人交流多的部分非華人學者,也已經浸染於SCI論文。但是,當我們仔細扒開這些人的學術成就和貢獻時,其實大部分人隻有白紙黑字的論文而已,而沒有對科學和技術的真貢獻。此外,一些發跡於SCI論文的所謂大科學家現在到處傳經布道,對學術生態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當下的中國,以SCI論文催生的指標體系,為科技管理者的量化管理帶來了一些便捷,對激勵科技創新產生了一定積極作用,對促進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也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這些都毋容置疑。但是,當科技活動主要圍繞SCI指標轉的時候,它的害處已經愈來愈明顯,它對學術生態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攪亂了學者應有的研究潛心,滋生了圍繞資源利益分配的學術,助長了學術扭曲和急功近利等亂象。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教科技〔2020〕2號】。《意見》出台,響應中央,回應民盼,恰逢其時,正順其勢。《意見》對破“SCI論文至上”有明確的要求,對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有重要的指導和鮮明的導向。《意見》出台之后,舉國上下,討論熱烈,在學術圈內更是激起了狂風驟雨,我們期待這份文件以陽光雨露滋潤全國科技工作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教育科技評價的任重道遠,本人對《意見》在各高校的實施翹首以待。在此,作為SCI論文的參與者、受益者、人和見証人,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和科技管理服務人員,提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議。其一,堅決以SCI論文數量與獎勵榮譽、資源分配、職稱職級等直接挂鉤的導向,突出科技的質量、水平和創新性,對科技創新突出的人員加大激勵。其二,正確看待SCI論文的積極作用。對於基礎科學類學校或學科,代表性的SCI論文可以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鼓勵全國科技工作者在國際國內期刊上發表高質量的論文,發出更響更亮的“中國科技聲音”。其三,破舊規很難,立新制更難,要充分光大“教授治校”,讓教授或者校院學術委員會界定什麼是高質量,嚴禁“以刊定文”,充分利用校外國外的同行專家,建立公平的分類分級評價規則體系。其四,行政部門要回歸服務的本色,管理不是行政部門的權力。行政人員和科技人員不是對立的,要更好地合作﹔學者不應該看行政人員的臉色行事,行政人員不能干擾評價規則的制定和評審過程。高等學校行政部門要將評價評審下沉到二級學院和學科,發動學院學科的優勢以及與優秀同行的聯系,健全評價規則體系,使評價評審更公平。其五,督促科研人員要心存,以科學和科學嚴格約束自己,自查自糾在論文發表和學生培養方面的措施和做法,學者回歸學術初心﹔促進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科學、創新質量、服務貢獻為追求,敢於啃硬骨頭,加強原始創新推荐阅读:应用基础研究,加強長期積累和持續攻關,爭取實現重大突破。其六,加大正面宣傳,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對那些甘於寂寞坐冷板凳、敢於十年磨一劍、真正執著於探索真理的學者,他們身上閃耀的是科學和科學魅力,把他們的光輝事跡作為思政內容融入學生課程教學和師入校培訓環節,引導年輕學者養成優良的科學和科學作為。

  2019中小學校長論壇在京舉行7月30日至31日,2019中小學校長論壇在京舉辦。本次論壇由人民在線主辦,師大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承辦,人民數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全國養成教育研究總課題組提供學術支持。 本次論壇以“新時代基礎教育的協同、創新、發展”為主題,…【詳細】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2019系統微博榜周榜本期(7月22日-7月28日),系統排行榜三甲陣容重新被“@中國警方在線”“@中國”“@中國網”續寫,系統搶佔第四、五名,依次是“@湖南高速”“@深圳”。司法行政系統冠軍易主,“@黃驊司法”重登榜首。法院、檢…【詳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