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SCI数据库“误伤”过吗

2020-03-31本站

  你被SCI数据库“误伤”过吗,当下,国内学术圈最看重的数据库应该是SCI数据库了。论文是否被SCI检索,关系到研究生是否能顺利毕业,关系到年轻教师能否顺利晋升职称,关系到研究人员年底的金。特别是在项目申请过程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表过二三十篇SCI论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术功底扎实。

  然而,SCI数据库、EI数据库、SCOPUS数据库等只是为科研提供帮助的途径,用于评价“论文”的水平并不靠谱。很多EI期刊(非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可能比不少SCI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高,一些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可能比EI检索的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高。

  第一,明明是期刊论文,却标识成会议论文。现在会议论文已经被国内主流高校打入冷宫了。如果一篇会议论文变成为期刊正刊论文,大家都会笑得合不拢嘴。相反,如果自己明明发表了一篇期刊论文,却被SCI数据库定义为会议论文,作者是不是会哭出来?

  第二,引文变成了他人的论文。现在学术评价除了看论文发表在哪里,还看论文被他人引用了多少次。

  我曾经有一篇论文被数据库搞错,本来只引用了二十多次,结果数据库里面显示被引用了一百多次。我“高兴之余”,又心惊胆战,天天担心被人怀疑学术弄虚造假。

  后来,和一位共同作者商量之后,写信给该数据库的编辑,让他们把那些不是引用该文的文献都删掉,免得读者和观众。最后终于恢复了正常。

  当然,也遇到过一篇学术论文,明明这位作者是引用了我的论文,在SCI数据库中,这条文献却变成了其他人的文献。当然,在SCI数据库中引文少掉一些条数常正常的事情。因为有些作者写错文献名字了或者其他事项,都可能漏掉引用次数。但把引用自己的论文变成引用他人的论文,还是比较。

  第三,论文被数据库漏检。以前国内EI期刊递交数据库检索的时候,经常说是100%检索,也有一些期刊一年可能漏检几篇。

  其实,这些数据库,只要是期刊已经纳入数据库检索范围,理论上就都是100%检索,推荐阅读:应用研究。至于有几篇没有被检索,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数据库系统采集数据时出了错误。

  图书馆管理人员会问,漏检是不是写的论文没有达到SCI数据库收录的水准,其实这是完全不懂数据库的操作流程。对于期刊,连期刊查的小段和主编的话之类的文章都能够被SCI数据库收录,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哪有不被检索的道理。

  第四,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不能够提供证明。在国外看得比较重要的是“工作在哪里做的”,而通讯作者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证明工作是在通讯作者所在的地方做的。如果将来有人想弄点合作,可以直接找到合作伙伴。

  不过,现在通讯作者已经成为“最牛的”作者了。也因此,一篇论文里面有多个通讯作者的情况越来越多。SCI数据库又给人们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只有数据库里面写了是通讯作者才算是通讯作者,即便作者拿着论文去图书馆证章里面写的他也是通讯作者,但就是得不到承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