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论文”导向重在建立正确科学评价体系
破除“唯论文”导向重在建立正确科学评价体系。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要求全国高校以及相关科研单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和人才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强调对科研成果实施分类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经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全国高校在科技评价中破除论文“SCI至上”,规范SCI指标的使用,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科学的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上述两个文件的重点都是强调要打破科技评价中“唯论文”导向,同时也是对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破五唯”(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称为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1年创建的一种引文数据库。目前,SCI是国际公认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有国内高校将SCI指标引入到科研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随后被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广泛采用,同时SCI指标也被广泛应用到科技项目评价、学科评估、机构评估以及各类人才评价中。从早期的实施效果情况来看,SCI确实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第一,将国内学术研究与国际研究接轨,有利于我国科技界与各国同行的交流,同时使得我国SCI论文数量得到大幅提升,论文总数连续9年排在全世界第2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在各科研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上世纪末国内学术圈相对狭小,评审主观性较强,初步建立的同行评审机制功能无法发挥,SCI作为一个量化、客观的指标,加快了我国相对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第三,SCI通过统计大量论文以及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的功能,反映了科研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过去二十年中SCI指标的引入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SCI指标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面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贡献和影响。但是,近年来,SCI指标被不断的夸大、滥用,出现了很多异化现象:如一些高校或研究院所将SCI论文与个人或单位的绩效奖励、资源分配等直接挂钩,并以SCI论文或影响因子论英雄、论排名,甚至将研究生毕业与SCI论文数量挂钩等。这些异化现象使得SCI论文功利化在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中日趋严重,导致了国内学术研究浮夸、浮躁,急功近利,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生态。另外,为了追求SCI论文数量,忽视了对论文质量、价值和实用性的要求,很多论文都是跟风或追求热点,且实用价值不足,不能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导致了我国科研的原创性和实用性不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两个文件得以出台,其目的就是要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建立正确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这对于解决国内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论文一刀切”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对上述意见和措施以及提出的各项要求,笔者认为要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术、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革,拿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改进高校以及研究院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以科研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和提倡研究中的重大原始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和应用,坚决打击和严惩学术不端。通过科研评价体系的改进,克服早先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使科研工作者不再追求论文数量,而是充分重视科研工作的质量,特别是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同时,还需要将SCI论文与人才帽子、资源/利益分配脱钩,注重以研究成果的创新水平、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来评价人才,大力鼓励原始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在评价体系改进的同时,需要强化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对任何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治。
二是完善同行评审和同行评议,评价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能力和公信力。在上述两文件中,均提到“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同行评议是国际中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它不仅用于论文评审,而且也用于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近年来,由于顾忌学术利益和裙带关系,在国内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中,出现了“拉关系”“托人情”“走后门”等现象,破坏了科研评价的公正和公平,从而降低了同行评价的公信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价专家的数据库,引导评审专家遵守学术操守、负责任的提供专业评审意见,同时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能力和公信力进行评价,建立和健全科研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让公平、公正的“内行”专家在科研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推进和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鼓励和提倡科研工作者将重要的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近年来,国内学术期刊乱象纷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买卖版面、违规增刊、页数增多、“假刊”、虚假引用等诸多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内期刊自身形象和学术地位。另外,截止到2019年,被SCI收录的国内主办的期刊有217种,仅占SCI收录期刊总数的2.3%,且处于SCI划分的Q1区的期刊仅有40余种(占总数的0.6%),这表明国内的SCI期刊总数较少,且整体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有限。推荐阅读:正态分布,正是由于上述国内期刊的现状,多数科研工作者将论文投到SCI收录的国外期刊。在摒除“唯论文”导向的前提下,需要严格规范国内期刊的出版,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积极扶持一些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期刊,提倡国内期刊与国际高水平期刊进行交流,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提倡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将重要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进而全面提高国内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四是建立一个全面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数据库。目前,SCI仍是国际上公认具有权威性的科技文献数据库之一,其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但是,SCI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学科分布不均、刊物遴选存在缺陷、仅包含了科技文献等诸多问题。目前,在建立正确、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契机下,应当在发展国内核心期刊数据库的基础上,积极建立一个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仅囊括科技文献,而且可以包括一些科技成果的认定信息等,为进行全面、客观的科研评价提供一定的标准和参照。
最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贯彻和落实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上仍任重道远,我们期待新政策的实施,可以真正摒除“唯论文”的顽疾,尽快建立正确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使科研工作者回归学术初心、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进科教现代化体系建设提供动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