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SCI至上”促科研评价体系完善
弃“SCI至上”促科研评价体系完善,正如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所说,“SCI至上”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是时候调整了。
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已表明了国家相关部门对改革评价体系的决心。摒弃“SCI至上”,也直指“五唯”顽疾的要害:帽子、职称、学历、奖项这些指标,归根结底,看的还是论文。
让SCI回归文献索引系统,让学术成果回归多元多样,让科研回归初心。此时放弃的,是“SCI至上”;要建设的,是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
弃“SCI至上”,弃的是管理上的懒惰。将SCI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本身就有很大局限性。只是,因为路径依赖,行政管理者需要一套定量的评价体系。于是,SCI一边被批评,一边又被视为指挥棒推荐阅读:硕士学位,放弃“SCI至上”,就需要更为精细的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管理者要费更多心,下更多功夫,根据学科特点量身打造合适的“尺子”。
弃“SCI至上”,弃的是学术上的浮躁。为追求SCI,学者难免要做些短平快的研究。哪里热门去哪里,哪里能发论文去哪里。其实,科研的目的不尽相同,科研成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研究,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有的研究,是要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有的研究,耗时漫长;有的研究,成果不能以论文体现……所有科研活动的产出,都应根据其自身质量得到评估,而不是单纯看论文发在了哪本期刊、其影响因子有多高。
弃“SCI至上”,弃的是排名上的功利。各种以SC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搞得热热闹闹,也让学校和科研机构慌慌张张。科研人员和管理者都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但围绕SCI展开的各种排名,以及排名背后关联着的资源分配,也搅得人失去这份淡然。评比催着人去琢磨一时排名的起落,却难以静下心来研究长期质量的提升。治学要沉得住气,追求指标好看,是一种本末倒置。
当然,不唯SCI,并不是不要SCI。论文依然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依然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破”而后“立”,在摒弃“SCI至上”后,我们呼唤新的、多元化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尽快落地。要允许百花齐放,要拿出多把尺子,更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同行评议环境。
上一篇:一般综述的写作要求及方法
下一篇:文献综述研究写作步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