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医学论文造假事件伪论文还需破除“唯论文”
再现医学论文造假事件伪论文还需破除“唯论文”。最近,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Elisabeth Bik博士在推特上曝光8篇中国学者署名的论文涉嫌论文造假。这些文章虽属于不同作者、不同医院、不同癌种等,但论文得出的数据却如出一辙。此次造假事件涉及多所国内知名三甲医院。从文章署名来看,作者包括一线医生、主任副主任医师等。
早在2016年,医学界报道称,美国知名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通过国际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系统iPlagiarism(中文名:艾普蕾)顺藤摸瓜,发现了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一个巴西SCI杂志(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默契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有学者表示推荐阅读:SCI影响因子,大量中国大陆医生的论文投到了这个巴西期刊,占该期刊发表论文总量的54.901%。
相隔半年之后,2017年4月20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发布消息称,经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决定将旗下的《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杂志(影响因子2.9)2012-2016年发表的107篇造假论文撤稿。很不幸的是,这批造假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都来自中国,其中不乏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知名院校。
去年11月29日,网传一份由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3位学者的举报信,又一次将学术造假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论文造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在医疗行业,医学论文造假除了医生个人原因,其中还存在医生职称评定标准问题。
在中国,医生的升职普遍与论文发表挂钩,部分对科研不感兴趣、或者其业务与科研关系不大的医生要想升职,必须寻找一种方法为自己加分,那就是论文造假。
虽然每个医院对医生职称评定的具体标准存在不同,但是在论文发表上普遍都有要求。北京市安贞医院一位医生曾坦言,从中级职称到副高级、再到高级职称,医院均要求医生发表2篇论文,而据他所知,北京市很多医院对医生论文的要求很高,譬如要求必须有1篇为SCI等等。
将论文作为医生职称评审的硬性标准是否合理,也曾屡次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医生每天工作量已经很大,并没有时间去做科研;也有人认为对于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而言,只要经过正常的科研培训,具备一定的专业学术素养,临床中很容易找到科研题目,写出一篇论文也是相对简单的事情。
对于SCI是否与医生在职称(职务)评聘中划等号,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今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意见指出,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
具体而言,在职称(职务)评聘中,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详见:两部门发文取消高校SCI奖励,十条意见破除论文“SCI至上”)
相关部门理应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曾表示,对于确实存在严重学术不端的违规人员,其不当获得的所有荣誉和利益,包括学位、职称、人才称号、各种奖励奖金,都要全部清退归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也提到了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以建立正确科学评价体系。
“除了破除“SCI至上”,还须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对媒体表示,在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SCI成为职称晋升、人才计划和奖金发放的主要衡量指标。他认为正是这种人才量化评估标准单一、奖惩制度不健全的体制,滋生了许多学术不端的现象,甚至出现网上公开买卖论文的乱象。
对此,他建议加大力度严惩贩卖医学论文的行为,此外,还应该更加重视对论文创新价值、学术含金量的评价,以及对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考核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原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建议,医疗系统要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相关制度要明确规定不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临床医生晋升的必要条件,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综合评估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水平和贡献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则建议:“要把科技评价的重点从数量转到质量上,同时应完善学术同行评价,真正发挥同行专家作用。”
在各路学者和代表委员的建言下,破除“唯论文”或许已成未来方向,如何让医院对医生的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标准和参照,还需要行业和主管部门进一步探索。
下一篇:SCI接收需要多长时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