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SCI文章发表经历
我的第一篇SCI文章发表经历,研二的时候,我投出了第一篇SCI论文。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小坎坷,但论文最终顺利录用。作为一个科研新人,在探索投稿的道路上得到了多方的帮助,心存感激。回忆起从写作到录用的过程,心中诸多感慨,也有一点点心得,推荐阅读:分类变量!因此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像我一样的科研新人,在发表SCI论文的道路上少走些许弯路。
去年2月份,我完成了英文论文的初稿。从完成初稿到论文投出,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老师和同组同学对文章内容质量的把关,另一方面是专业服务机构对文章的语言表述进行修改和润色。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专业的论文润色服务机构LetPub进行论文润色。LetPub的编辑老师工作非常高效、细致,在7个工作日内便返回了修改稿,大到句义词义,小到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修改,并且在文中附注提醒作者此处需要再次确认。有了经过LetPub专业润色后的论文,我对自己的稿件更有信心和底气了,于是选择了SAGE的期刊《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进行投稿。
文章投出之后,石沉大海。稿件一直停留在审稿人手中,迟迟没有给出审稿意见。于是这中间经历了多次曲折的催稿,我们态度很委婉,但是等了几个月也险些耐不住性子。所幸编辑的态度一直很好,及时给了我们进度反馈,最后我们终于在论文投出后的第五个月收到了审稿意见。
反思:论文投出前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决定了投稿的成败。在论文投出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检查和修改,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拼写错误、语句歧义、图片质量不够等问题给审稿人的审稿工作造成麻烦,更避免了因“低级错误”而被拒稿对投稿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打击。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依然认为在论文初稿便投入足够多时间和精力去修改细节是最值得的。
此时已胜利在握,这对第一次投稿的我来说似乎是提前初尝了收获的喜悦,没想到接下来我犯了一个不必要的小错误,多走了两个月的弯路。
当时审稿人总共提出了五个具体问题,总的来说态度比较温和,并且没有针对语言问题提出任何意见。他所提出的问题包括建议将总压损失系数的定义式改为常用形式并补充说明其中一个参数、建议补充另一攻角下的验证试验结果等细节问题,并且在最后一个问题中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希望我针对这一流场对称性问题进行讨论。
在仔细研究完这些问题后,我认为这几个问题都非常容易回答,于是我在三天之内便修改好了论文。在投出的前一刻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最后一个关于讨论流场对称性的问题,其实可以继续展开论述,但是我只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而没有过多展开,在修改稿中只增加了寥寥三行字。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研究的重点,不需要大量篇幅来讨论,另一方面是因为毕业在即,我想节省时间,赶紧改好论文,争取尽快录用。带着这样隐隐的担心,我还是给审稿人写好了回复并且很快将修改稿投了出去。
事实证明,“墨菲定律”可能会迟到,但是从不缺席。又经历了两个月的漫长等待后,我等来的不是录用通知,而是第二次修改意见。意见只有一条:希望我针对流场对称性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
此时的我心里有些许失落,也十分懊悔自己没有好好重视第一次审稿意见,白白浪费了时间,走了弯路。于是我在接下来的几天重新调整好心态,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详实的阐述。为了丰富这部分讨论,我引用了两位前辈的论文,对比在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和边界条件下所形成的这一流动现象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终,在我完成硕士毕业答辩的十天之后,我们终于收到了这篇文章的录用通知。
反思:在这一阶段由于急于求成,对待审稿意见不够重视,导致了不必要的二次修改,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希望今后大家在应对审稿意见时,要摆平心态,多斟酌、多思考,修改论文要尽可能地做到详尽、详实,在文章投出前要确保已经做好充分的完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总结一下,这次的论文写作和投稿经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在此要特别感谢LetPub提供的润色服务,帮助我轻松闯过投稿路上的第一道难关。
通过这次经历,我也认识到论文写作是严谨的,不仅内容上要做到逻辑自洽、内容详实,细节也不能被忽略。每一位作者都应对自己的论文始终保持负责的态度,对待前辈提出的宝贵意见应该虚心接受、及时消化。
希望在未来我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继续加油。最后,衷心祝愿大家都能达成自己的科研目标,勇攀高峰,硕果累累。
下一篇:发表一篇SCI文章需要多长时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