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第二篇SCI投稿至录用全过程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第二篇SCI投稿至录用全过程。时值寒冬,但当Accept印入眼帘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感受到的是春暖花开。那一刻,如释重负,因为第二篇SCI论文的录用意味着博士毕业。
曾经,毕业遥遥无期;此刻,似乎伸手可及,甚至终于可以幻想自己穿上博士服的那一时刻。多少个夜里,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是否收到论文的邮件。心中的期盼、焦虑、忐忑等等,我想每一个迫切希望发表SCI论文的研究生都能体会。
由于这一篇小论文经历时间很长——一年零几个月,过程坎坷,能反映SCI投稿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因此,我把这一篇小论文的投稿过程记录下来,供师弟师妹们参考,希望能有所帮助。
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某211高校硕博连读生,2012年9月入学。按照正常学制,应该在2017年6月毕业。但众所皆知,博士延期的概率超过50%。对于某些专业,延期概率更高,其中SCI论文毕业要求是第一大延期因素。我读的是一典型工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发文的难度还是有滴。因此,几年下来,就收获了两篇SCI,勉强达到毕业的要求。
下面进入正题。首先列出这篇小论文的详细投稿时间节点(具体期刊名就略去了):
可以看到,经历一年几个月时间,从2016年出发,到2018年结束,四轮审稿,可谓历经崎岖。下面按照四轮审稿的顺序一一道来。
我想第一轮投稿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充满希望,无论是否是人生第一篇SCI,因为既然投稿,就意味着论文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过充分的检查,例如语言方面、逻辑方面等。假若不是,而是怀着一种侥幸心理,例如希望审稿人不会发现文章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会用我的例子回答你:最担心的事,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况在论文投稿上概率还真真很高!
下面现身说法。我投稿之前,对论文的各方面都进行了认真检查。这里特别提到语言。由于我的英语写作水平不错,加上有第一篇SCI的写作经验,所以并没有拿去润色。
但为了提高录用概率,或者说至少不要因为语言问题被拒,还是建议英语一般或较差的师弟师妹在投稿前,拿给英语水平好的且有SCI发表经验的师兄师姐润色,或者更保险的做法,拿到专业的润色机构去润色。(注:募格就是一个专业的润色机构,如有需求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言归正传,投稿之前,我还是抱有侥幸心理的,因为文中并没有用测试结果和真实参数进行比较,主要是由于我所在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仪器,而且这个仪器非常昂贵。所以,就幻想审稿人不会发现和追究这个事。于是,有了第二轮。
第一轮投出去后,几乎每天都盼着论文出结果,特别是时间过了3个月后,更是每天都会进入投稿系统查看状态。这里顺便说一下一审时间的事儿。一审需要经历的步骤很多,包括副编辑审查、主编审查、寻找审稿人、审稿人审稿等,每一个步骤经历的时间可长可短,不同专业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我们无法预测。但我们应该在投稿前对所投期刊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一种方式是在网上查找该期刊的投稿经验;另一方面根据该期刊近期已发表的论文时间(submitted、revised、accepted时间一般都有)进行估算。我的研究内容不算冷门,因此我估计一审时间会在3个月左右。果不其然,3个半月给了一审结果。
Major revision! 心情可以用飞入云霄般激动来形容,因为revision意味着过了副编辑、主编的关卡(否则也不会送审),而且得到了审稿人的初步认可!例如,我的第一个审稿人给的总体comment是“Very interesting experiment to …, but …”,表明审稿人整体上是认可这篇论文的,但是需要进一步的修改。
拿到了修改意见,仔细一看要修改的内容,心情瞬间跌入了谷底,因为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审稿人要求增加数据对比!非常绝望,因为一则这种仪器非常难找,二则即使找到了仪器,假如测试结果与我们论文的结果有出入怎么办。但,审稿人的意见一般是不能违背的,况且意见是对的,只是我抱有幻想。
于是,各种搜索,终于查到外地有一家公司愿意给我们测试。测试结果果真与论文的数据有较大出入,如果就这样回复审稿人,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于是转而思考是否我的方法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2个月左右的改进,我在4月初将修改稿投了出去。
(1)拿到审稿意见,在修改之前,要仔细阅读和思考审稿人的comments。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comments有时不是很书面的英语表达,也许理解会有偏颇,因此一定要“三思后行”。推荐阅读:相关性分析,
(2)审稿人的意见,原则上,且大部分情况下,要“乖乖”修改。当然,不是一味妥协,审稿人也会出错,甚至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因为遇到小同行的概率很小。但,审稿人一般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能从整体上看出文章的问题所在,比如逻辑问题、方法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能改则改。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尽量修改,也许你的回答不会让审稿人百分百满意,但他们一般会肯定你的effort。对于错误的审稿意见,要礼貌解释和辩论。
(3)Responses to comments要逐条列出,不要遗漏。回复的内容尽量详细。
大修投出去后,心情放松了很多,但也非常忐忑,因为不确定审稿人是否认可自己的回复。在等待了近4个月后,终于有了消息——Minor revision! 心情自然是非常的欣慰!因为2个月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第二个审稿人已没有疑问。第一个审稿人说到:“The s have put some effort into improving the paper based upon the reviewers’ comments”。感觉审稿人非常nice。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小修comments,发现主编也是够nice的,因为审稿人给的意见依然很多,完全可以判为Major revision。也许又运气的成分吧!不管怎样,向成功靠近了一步。于是,针对审稿人的意见,一条一条修改和回复,一个月后投了出去,并且幻想下一步就是Accept了。
小修投出去后,心想应该很快就有结果了。可事与愿违,足足4个月都没有消息!我按捺不住了,于是写了一封催稿信。实际上,我写的并不是催稿信,因为听说催稿会增加被拒的概率。我在信中询问主编,是否收到了修改稿,以此委婉地催稿。催稿第二天就收到了主编的回信,说已审稿完成,在做最后的决定。几天后给了decision,Minor revision! 还是小修,心情自然有点小小的失落。不过,仔细一看意见,仅仅是几处表达问题。于是很快改外投了出去。
(1) 经过几轮的修改,我发现论文的质量与初稿相比,有了质的提高。审稿人的意见,不光直接地帮助我们纠正文章的错误之处,更能激发我们的思考,最终提升文章的质量。所以,回过头来,我们应该感谢审稿人无偿付出的努力。
(2) 主编在整个过程中其实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就像一个裁判,看着你和审稿人之间的博弈。你的response主编都会看到。因此,回复语气一定要慎之又慎。
(3)坚持就是胜利。投稿周期有时很长,甚至有时会有放弃的念头。但请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上一篇:医学综述的书写
下一篇:医学sci论文发表难不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