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SCI崇拜”在破更在立

2020-07-28本站

  摆脱“SCI崇拜”在破更在立。近日,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了明确要求,赢得舆论点赞。

  长期以来,学术界“唯SCI”现象广受诟病。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三大检索系统之一,SCI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就迅速成为中国科研论文的主流评价标准。它的流行,体现出中国科研学术研究评价与世界的接轨。不过,凡事过犹不及。经历三十多年的“普及”,在学术能力和人才评价中,唯“SCI至上”的风气也愈发明显。医生招聘要看SCI,博士毕业要有SCI,不论从事什么岗位,似乎有SCI傍身就代表着优秀……当一个文献索引系统,神化成了评价个人能力水平的重磅标准,显然剑走偏锋,其弊日渐大于其利。

  本质上讲,SCI是一套可供参考的学术标准,不仅不是学术的全部,更不能成为搞“一刀切”的硬杠杠。简单以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作为唯一参考,重论文轻教学,重论文轻临床等怪现象就会凸显。“SCI至上”,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加剧“不择手段”发论文的不良倾向,催生出相关黑色产业链。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那些扎根基础科研或三尺讲台的学者或许就只有“坐冷板凳”的份,而“科研投机主义者”越来越多,这对于学术评价的公正和公平,以及科研创新活力与学术生态,都是巨大伤害。在这一背景下,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破除“SCI至上”的评价惯性,可谓正当其时。

  摆脱“SCI崇拜”,在破更在立。破的是学术评价“一刀切”的偷懒姿态,立的是一整套更为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对此,《意见》提出了三方面要求,即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议、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并且鼓励高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更细、更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在这方面,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在职称评聘时也突出多元化路径。这些高校为学术改革做了探索和表率,社会各界应当多些包容、多些耐心,共同努力褪去科研的虚浮之气。

  于科研领域乃至全社会而言,没有对“十年不鸣”的包容,就难有“一鸣惊人”的喜悦。让评价体系多元化发展,我们将收获更多博学多能的人才,助力自主创新之路行稳致远。

  2019中小学校长论坛在京举行7月30日至31日,2019中小学校长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由人民在线主办,北京师大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承办,人民数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全国养成教育研究总课题组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论坛以“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为主题,…【详细】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2019政法系统微博榜周榜本期(7月22日-7月28日),公安系统排行榜三甲阵容重新被“@中国警方在线”“@中国反邪教”“@中国警察网”续写,交警系统抢占第四、五名,依次是“@湖南高速警察”“@深圳交警”推荐阅读:kappa,司法行政系统冠军易主,“@黄骅司法”重登榜首。法院、检…【详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