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走下神坛两部门:职称评聘学位授予人员聘用不再“SCI论文”至上
“SCI论文”走下神坛两部门:职称评聘学位授予人员聘用不再“SCI论文”至上,对很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人才来说,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很重要,这是评职称甚至衡量工作成就的重要标准,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将发生重大调整。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
2月23日,据教育部官网消息,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意见》指出,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北京某高校理工科在读博士生范颖(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想要顺利毕业,至少需要发表一篇SCI检索的论文。在应聘工作时,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且其中有1篇是顶级期刊的话,不仅是学术成就的象征,而且还可能拿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项目启动费。“所以,对于立志学术事业的人而言,论文当然是很重要的。”
《意见》提出,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
《意见》指出,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指出,近年来,SC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关指标,已经成为了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推荐阅读:graphpad,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
“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该负责人指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破除论文“SCI至上”符合当前破“五唯”的思想理念。“中国学界之所以长期以来将论文作为一项重要的评聘标准,核心在于缺乏一套科学相对独立的专业评价体系,文件中提到的分类评价、同行评价等,我认为是试图解决问题的尝试。
首先是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同时引导社会机构科学开展大学评估排行。
二是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中,要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
三是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解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
四是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引导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五是树立正确政策导向。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担负起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责任,要有自信和定力,在舆论宣传上不采信、不发布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编制的排行榜等信息。
储朝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设立“负面清单”就是从评价体系上解决“一刀切”的问题,避免高校毕业生、甚至是科研人员中出现唯论文的现象。“在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过程中,首先需要与行政权力划清边界,能够单纯以专业视角、学术视角去客观评价、分类评价,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下一篇:细胞信号通路详解之ATM信号通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