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生党团组织线上行动 为战“疫”汇聚青年力量
复旦学生党团组织线上行动 为战“疫”汇聚青年力量,中新网上海新闻2月27日电 (李沁园)思政教育不仅在校园里,更在与国家同向同行的实践里。
从学生工作部门联合发布《复旦大学学生党员合力打赢防控阻击战倡议书》到各院系学生党支部迅速行动,从线上团课到云端晚会,复旦以学生党团组织为引擎,思政不下线、关爱不断线,为战“疫”汇聚起青年的力量,也让复旦学子在这段特殊的经历中收获成长。
“回顾钟鸣老师之前的行医生涯,几乎每次重大救援都有他的身影。我们被钟老师等许多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保护得很好,也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作为党员,以身作则并带头严格遵守防控疫情各项要求,是我们对前线最大的支持;作为医学生,要认识到今天的我们就是未来的主力军。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能力,时刻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接好钟老师的接力棒,像我们的前辈一样去保护别人。”
“看着一批批医疗队抵达武汉援助,我也想像老师们一样去前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让我更加坚定了将医学事业作为终身事业的信念。此时此刻我在‘战场’的后方努力学习,积蓄力量,日后也要和前辈们一般,哪里需要就前往哪里。”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级硕士生党支部2月17日晚召开的视频组织生活会上,党员们学习了重症医学科钟鸣老师小年夜奔赴武汉的事迹,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这次组织生活会以“牢记使命,共抗疫情”为主题,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深入交流中,党员们进一步坚定了服务人群的决心和信心。
疫情尚未结束,同学们不能返校,但党组织的联结从未因地域阻隔而被中断。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门始终抓牢党建工作,引导各院系学生党组织做好思想引领,确保支部生活不下线,党员行动不断线,持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面向全体学生党组织和党员发出倡议,动员各院系迅速行动起来,积极主动作为的同时,要求各院系学生党总支、党支部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网上专题组织生活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截至2月25日晚,全校学生党支部在疫情防控期间已累计开展线次,覆盖党员、党章学习小组成员8300余人。
2月9日,物理学系本科生联合党支部于利用“学习强国”App的线上会议功能召开了一次线上组织生活会。居家于上海、河南、江苏、安徽、辽宁、浙江等地的14名党员共同学习了近期防疫工作的重要文件。“在讨论中,大家决定要以支部名义向物理学系全体学生发出倡议。我们希望同学们既能增强个人防护,也能发挥作用,影响身边人;同时,作为在校学生,学习和锻炼也不能忘。”支部书记陈晨说。
“增强个人防护,少出门,勤洗手,测体温,戴口罩。遵循学校安排,没开学,不返校,有情况,及时报。坚持独立思考,看消息,多分析,不传谣,不信谣。利用假期时间,背单词,上网课,多看书,冶情操。适当体育锻炼,好心情,不焦虑,常运动,身体好。体贴孝敬父母,勤劳动,做家务,合家欢,乐淘淘。”(可用图替代)
2月15日,倡议由各班级公众号推送。“倡议用朗朗上口的方式整理了我们作为大学生在疫情中能够做的事情。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挺过这次疫情,并且我们的国家也会在这次磨难中更加强大。”“倡议道出了我们应当秉持的态度和履行的责任。用科学精神,为战胜疫情增添力量,回馈给每个人更多的安全感,作为复旦学子责无旁贷。”同学们这样说。
学习和科研是学子们最深的牵挂之一。化学系2018级博士生第二党支部在2月4日召开的线上组织生活上,倡议党员和班级同学在疫情期间也要合理安排时间,利用线上平台和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和科研。支部党员分组整理ResearchGate、Sci-Hub、复旦学生VPN等网络科研资源,通过“文献求助-文献-文献传递”模式互助,为暂时获取科研资源不方便的同学提供细致的服务,确保疫情期间科研工作不停摆。支部党员、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崔朋飞参与兄弟党支部发起的线上科研交流,以“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发现问题、再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同学们分享科研经历,鼓励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好科研数据整理和文献阅读积累,为返校后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在2月初召开的线上组织生活上,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联合党支部决定联合18、19级英翻小语种党章学习小组,共同编辑《外院参考消息》疫情特刊,收集并选取海外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进行翻译。过程中,引导党员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加强思考,“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英文系2017级本科生党员万星翻译了《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的报道,“总体而言,西方媒体有他们的报道立场。我认为,我们无需过度计较他们的偏见,坚定信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9级硕士生党支部在开展“抗击疫情党员先行”线上组织生活的同时,以一篇篇“疫期党员日记”分享着同学们的所见所闻和体会。“我始终被这场疫情中的善良和温暖感动着。我的亲人作为医护工作者,把自己的新年奉献给了市民的健康;我的同学努力联系身边的人,为武汉捐助了一批物资,其他的同学也纷纷捐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我的老师们,每天确认同学们的身体情况和所在位置,在微信上不厌其烦地让大家做好防御措施。我身边的都是普通人,可大家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得不普通。希望在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能看到所有人都依然平安喜乐。” 支部党员方陶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还有更多党员,和她一样,在字里行间传递着温暖。
线上组织生活还可以学些什么?学生工作部门定制《学生工作学习参考(疫情防控特刊)》和《组织生活参考》,为院系学生党总支、基层党支部提供学习资源。目前已分别编发三期和两期,内容涵盖中央、教育部、上海市、校党委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部署要求,中央、教育部、上海市、学校有关涉及疫情防控有关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疫情防控期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共计35篇。博士生讲师团准备了“疫情防控”专题微党课共8门,内容涉及人类与疫情抗争史、疫情防控原则、疫情防控知识、法律新闻素养等,通过视频方式接受各支部点播,为学生党员们送去思想炮弹、理论武器。
网络不仅是连线的工具,更是分享和传播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工作部门及时分享各院系党建工作的好做法、好故事,形成更大范围的行动引导;通过录制网络课程、开设直播等方式,不间断传播防护知识学习、科研学术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各个学生党团支部则开启“专业战疫”科普专栏,新闻学院带领同学们辨识疫情防控期间谣言,法学院开展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法律知识普及,化学系科普如何挑选和使用消毒液,公共卫生学院分享口罩使用的技巧……据统计,疫情期间本科生、研究生、共青团微信矩阵系列推送阅读量累计超过34万,让思想引领更有力,让防护教育更普及。
在学生党团组织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复旦学子以实际行动加入战“疫”,发挥所长,为各方面的现实需求贡献力量。
“大年三十那天推荐阅读:两两比较,我在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里看见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对着电视里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医生不停地喊着爸爸。当我真的有机会能去陪伴他们的孩子,帮助前线人员守护他们的大后方时,我就义无反顾地报名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17级本科生刘舒仪所说的,正是由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组建的复旦大学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志愿队。
经过选拔,第一批265位不同专业、年级的志愿者爱心集结,从2月16日开始一对一与上海28所医院的229名医务人员子女“结对子”,线上辅导,用心陪伴。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已经扩大为301人。“你在前方守护我的家,请让我在后方陪伴你的孩子,直到你的凯旋。”这是志愿者们的心声。
作为一名医学生,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专业的魏依绸始终心系前线“战况”。听说有这样的志愿服务,她第一时间报名。如今成为一位一年级小学生的线上“小老师”,这名学生的家长是华山医院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魏依绸说:“我的老师、前辈们不论是去湖北,还是留守上海,都在一线战斗,根本无法照顾小家。这样的辛苦我可说感同身受。现在我每周和小朋友视频交流,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问题,希望帮他疏解爸爸到武汉后的焦虑,也让老师们能安心抗疫。”
华山医院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的党员们则加入了医院的“党员突击队”,参与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的线上问诊工作,志愿为不方便就诊的患者提供服务。
党员志愿者们依据患者针对新冠病毒咨询的问题频次,形成了分类回答模板,提高了问诊效率;并坚持每日一收尾,每天晚上都会将剩余的专科问题在群内报送,请专科医师进行答疑,使患者们感受到始终在陪伴。这些众志成城的工作细节让支部书记盛旦丹深受触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更好更快地去帮助患者解决。”
“面对疫情,面对恐慌,我们突击队员沉着冷静的解答无疑是群众最好的定心丸。”支部党员闫研说。支部党员曹灵发现,大多数患者咨询的都是出现了轻微的咳嗽、咳痰等情况,自我怀疑是否感染此次新冠肺炎。“医学生党员更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虽然不能面对面进行沟通,但每一个文字都是有温度的。”
“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支部发起倡议,为前线的医院募捐必要的爱心物资,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这是哲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党支部于2月3日向班级发出的倡议。支部联系了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中医医院这两家定点收治医院,它们承担着抗击疫情的艰巨工作,物资紧缺,急需帮助。
当晚启动采买,按照医用物资标准购买了消毒水、手套等医院切实需要的物资,隔天就把物资发货送往了当地。“在疫情面前,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班级同学做些实事。”支部书记祁涛表示,看到当地医院医务人员收到后并使用我们捐赠的物资,同学们就更加明白,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力量。
除了直接帮助前线、帮助患者,目前身处湖北的学子也让学校深深牵挂。学生党支部纷纷落实党员联系群众“1+1”制度,志愿陪伴在鄂学生共度这段特殊的时光。
先是身在湖北的党员,就近关心相邻地级市同学,再是一名党员结对一名湖北籍同学,微电子学院的学生党支部搭建起陪伴在鄂学生的两道桥梁。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赵旭阳介绍,室友或相邻寝室的同学是结对的首选。“有些同学吐槽想吃肉,有些同学对未来感到有些忧虑,这样的信息在常规统计时往往很难得到。”赵旭阳说:“结对之后,即便只是聊聊天,也能帮助疏解焦虑心情。”
这个时候,陪伴也许就是最好的支持。与支部党员、2016级本科生郑凯祥结对的是他的室友、家住武汉的张朕银。张朕银的父母都是公务员,最近非常忙碌,父亲甚至因为工作需要,搬到了另一个街道居住。原本不常在线上和人聊天的他,现在多了起来。考研成绩怎么样?家里吃的还好吗?武汉的情况如何?这是二人最近聊天的话题。在这份陪伴之下,张朕银说:“感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这里,也就不那么焦虑了。”
三场直播共计4小时,最高人气值共达30750,互动弹幕共计2994条,推送统计量共5434次……2月19日、21日、23日晚,一场特殊的云端“晚会”让众多学子深受感动和鼓舞。
复旦大学团委学生艺术团办公室与学生会联合主办了“青春云接力,加油战新冠”2020复旦大学战“疫”线上直播系列活动,通过线上互动、主题歌曲演唱、社团表演、诗歌朗诵、连线特邀人员等形式多样的节目,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默默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的人们以及全体师生们送上诚挚的祝福。这也是完全依靠互联网探索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主题教育引领的一次尝试。
主持人队成员们各自在家中朗诵诗歌《黎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博士生加星演唱歌曲《等待》,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硕士生贺子唯吉他弹唱《追梦赤子心》,高分子科学系2017级本科生刘以欣演唱歌曲《天耀中华》,国际舞协成员们各自家中起舞,校武术队队员表演强身拳表演和武术基本动作示范,校学生会代表一起录制的视频《我们心在一起》,团委教职工代表朗诵是个《春天与希望》……一个个深情表演的节目,传递着对医护人员以及千千万万坚守岗位者的感激和致敬,为抗击疫情鼓舞士气。
“很荣幸能够作为演出者,参与到这次直播活动中,演唱《追梦赤子心》这首歌,为前线医护人员和在家的同学们加油打气。希望这首歌中坚定、坚持的信念也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倾诉出去,祝愿所有人坚定信念,永不妥协,平安变老!” 贺子唯说。
在直播中,主持人连线了几组特邀嘉宾,他们有的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复旦医务工作者,有的是坚守校园岗位的教职工,有的是湖北学生代表,还有的是即将开始线上教学的人气教师……尽管身在八方,大家都在为抗击疫情默默奉献,为迎接美好春天的到来贡献力量。
在连线中,复旦支援前线的医护工作者王琳用沙哑的嗓音介绍了自己24小时连续工作的内容;前线医护人员的子女、小学三年级的沈艾新在视频中表达了对19天未见的父亲的思念。湖北学生代表、微电子学院2019级博士生钟鑫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作为湖北人对疫情的感受和当下武汉疫情防控的状况。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辅导员、身在湖北襄阳的水泽农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作为辅导员在家中的日常,同时也向正在观看直播的观众传递了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南区保安队队长马亚东向大家介绍了特殊时期校园的封闭式管理日常。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分享了自己作为教师在家中积极筹备网上教学的情况,对同学们提出了在家中利用好网络授课,巩固知识点的期望,并送上新学期的祝福。
这场“云端晚会”,获得参与者的“五星好评”。有的观众通过弹幕为充满感情的表演点赞;视频中的校园风景引发了一些观众对校园、老师、同学和课堂的思念,“老师们辛苦啦!”“老师们,咱们钉钉见”的弹幕令人感到温暖;而更多的,则是在演出传递情感的激励和鼓舞下,“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弹幕一度刷屏。即使足不出户,爱和力量也在传递,温暖人心。
24小时内10411人加入讲座,8897人完成视频学习,7935人填写课后问卷……2月11日,复旦大学的一场万人线上团课《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引人关注。
此次上线的复旦大学青年讲师团疫情防控系列团课讲座每周一讲,将充分依托复旦大学的学科优势,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专家和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复旦青年登上“讲台”,从不同角度就疫情防控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
团课第一讲《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由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陈捷亮主讲。课程讲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对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逐步认知的过程,梳理了疫情开始至今关键的演变阶段和防控难点,讲解了切实执行传染病防控三原则的必要性,展现了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中国精神和复旦上医人的使命担当。课程在线上回应了广大复旦学子对疫情防控的关切,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同学们因为部分谣言或不实信息产生的焦虑情绪。
2月18日的第二讲则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带来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场全球治理的压力测试》,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直播,吸引了超过10万的人气。沈逸从抗击新冠病毒的国内外背景谈起,回顾了几次重大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了“单一国家难以有效应对大规模流行疾病的挑战,人类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离不开有效的国际协调”,引导同学们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待此次疫情,学会建设性的评论和积极的建议,共同对抗谣言的流传,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疫情,以积极的态度去抗击疫情。
2月25日上线的团课讲座第三讲《战“疫”一线的复旦青年》,不同于前两讲中老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形式,通过视频对话的形式带来抗击疫情一线复旦青年的声音。此次团课邀请了先后支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武汉同济医院的华山医院毛日成,驰援武汉、复旦大学第九届十大医务青年中山医院沈亚星、陈轶洪,儿科医院隔离病房医生蔡杰浩,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3护士蒋蓉蓉,上海市疾控中心医师宫霄欢,坚守武汉一线采访报道的人民日报记者郑薛飞腾,参与社区一线疫情防控选调生代表王晓虎等八位复旦青年代表讲述自己的战疫故事。他们说:“我们今天做的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情,而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复旦青年应该做的事情。”“疫情就是任务,疫情就是战场,我们做年轻人的,我们不上谁上,我肯定是冲在第一线。”朴素的话语展现出复旦人的使命与担当。视频上线后,同学们纷纷用弹幕表达心中的敬意和感谢。“致敬”“学长学姐保重”“泪目”“加油复旦,加油中国”等弹幕频频刷屏。
将团课搬上直播间,将知识科普和思想引领结合,这是复旦大学团委的一次全新尝试。在同学们的课程弹幕和课后反馈中,可以看到大量“信心”“战胜”“加油”等正能量词汇。同学们开始更多思考,作为复旦青年,如何更好地发挥先进性,更多参与到抗击疫情战役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