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SCI中国科研走出跟随式发展

2020-03-26本站

  唯SCI中国科研走出跟随式发展,上周末,我国教育部和科技部印发的一则通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通知的标题是《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文件本身涉及的是科研这一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但由于今年早些时候发生的相关事件,推荐阅读:卡方检验,该文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金教授已经在昨天的采访中表达了很多观点。今天小编做一些展开和梳理,为大家补充解释一下SCI和我国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水平之间的联系。

  SCI是三个英文单词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的缩写,说白了就是一个目录,或者书单。目录的内容,是当年全球全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俗称理工科)的专业学术论文期刊,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地理学、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这几年SCI收录的期刊大约有9000本,这9000本期刊每年出版几篇到几万篇不等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即SCI论文。在全球来看,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评判科研工作者水平首要但不唯一的标准。

  说人话,简单类比。SCI,其实类似我们老百姓更耳熟能详的“几线城市”“高考一本二本分数线”,让人对单一事物所处的档次,能有一个基本判断。这是一个层次评判的标准。既然是标准,就有制定者,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了。

  每年年中,一家私人企业公布当年的SCI学术期刊,它就是标准制定者。这家公司最早由一个美国人在美国成立,但很久之前就被一家/英国的跨国出版社(汤森透)收购。总之,SCI不属于美国,更不直接属于美国,但是这的确是英语国家制定的标准。全球每年出版的学术期刊有好几万本,层次良莠不齐。SCI的遴选标准,依据主要是过去几年之内,某本学术刊物刊文在行业内被关注(引用)的程度,遵循2/8定律(前20%做出80%的贡献)而列出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SCI自然不是独此一家,类似的期刊分类目录还有很多。

  事实上,我国的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每年也会公布类似的名单,俗称“中科院分区表”。而我国国内的科研人员,一般更加注重参考中科院分区表而非所谓的SCI。而中科院的分区索引,比起国外的SCI等名单,早已更加符合我们国情的需求,鼓励国内学者冲击全球科研高峰,而不是捡拾低垂的,易得的果实。

  SCI期刊有近9000本期刊。的确,其中的出版单位大多数来自欧美国家,典型的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自然出版集团(英),爱斯维尔(荷兰),施普林格(德),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国际,总部位于美国),美国/英国化学会等等。但是,来自欧亚非拉广大国家,包括日本、印度、巴西,甚至伊朗的部分学术期刊也包括其中。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合办的《科学通报英文版》是中国出版国际学术刊物的代表

  我国作为一个科研大国,自然也有许多完全由中华人民国出版的学术期刊入选。例如中科院出版,创刊于1956年的《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是高水平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其近年开始逐渐国际化,经营得有声有色。小编粗粗统计,约有不到200本刊物(约占SCI的2%),是中国人自己的。其中甚至包括《化学学报》(Acta Chimica Sinica)、《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等期刊全文使用中文发表的期刊。

  看到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似曾相识之感?在过去的70年,从资源能源、武器装备;到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再到现在的科学技术、文化影响力,哪一方面,我们不是由毫无话语权、孱弱无力,经过长期付出,才慢慢拥有一席之地呢?

  至于“版面费”这一问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国大多数本土中文期刊,由于出版社基本没有市场化,所以会收取不菲的“版面费”。但是SCI的大多数期刊,尤其是欧美高水平刊物,绝大多数不收费。而收费的情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即便拿在我国985高校的优势理工专业,也会有极大认可度的学术刊物,有时需要缴纳约合4万元人民币版面费,这一情况屈指可数,而且这一笔款项实质上是将学术公开的版权费用;另一类,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版的档次较低的学术期刊,完全为圈钱而存在,存在广泛的见钱就收稿的情况。

  关于中央部委为何发文的相关分析,各位读者想必已经读过一些相关报道分析,小编不在此赘述。所以接下来,由于小编本人正是在国外读理工科博士的科研工作者,并且也有多次在所谓的”SCI”发表论文,以及和欧美同行交流的经验,也分享一些一手信息。

  “论文是检验科研工作首要的标准”,基本是全世界学者,尤其是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研究者的共识。知识由文字记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长期习惯。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表达已经不仅限于文字,包括图表,视频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只是媒介的进步。绝大多数科研论文,早已抛开了纸质出版物,完全在线出版,所谓“读书”,早已不限于纸质书籍。

  学者的确不会看“SCI”目录,但是任何学者都会心里有数,自己专业领域有哪些高水平的出版物,自己的研究能发表在什么档次的期刊上。想要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名校,求职或晋升,不完全考虑论文,但没有论文万万不行。

  如上文所说,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用心良苦,希望我国学者能够勇攀高峰,找到外国人没有做出的创新,而不是跟随式发展,发一些平平无奇的论文。同时,区分“科学与技术”,让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各司其职却又通力合作。让中国科学家对基础研究做出的贡献,能被中国工程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为我国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2018年SCI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的国别排名,我国稳居第二,距离美国差距并不明显

  正如我国经济等多项指标,在自然科学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上,无论从何种标准评判,我国早已稳坐第二,距离第一尚有差距。处在这样一个上,从来都是不进则退。中国的科学研究,的确到了放弃跟随式发展,自己努力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