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脱贫攻坚的武威“答卷” ——武威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书写脱贫攻坚的武威“答卷” ——武威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祁连山下,日光温室、高原夏菜茁壮成长。黄花滩上,易地扶贫搬迁的瓦房拔地而起。武威大地,干部群众在脱贫增收的路上感恩奋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威举全市之力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截至2019年,全市33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古浪县、天祝县脱贫摘帽。全市现行标准下的35.4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23.14%下降为零,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2019年,在新疆打工7年后,27岁的冯平终于在家乡天祝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舒适的工作环境、3600多元的月工资、上班只有3公里的路程看到这些,冯平决定留下来。
干部群众克服高寒山区漫长冰冻期的困难,仅仅用时9个月就建成投产。参与项目建设的打柴沟镇镇长张永堂说,项目早一天投入运行,群众就早一天受益。
产业是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根本,既关系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也关系今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武威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之基、富民之本,拉开架势培育群众家门口的产业,着力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短到长、从低到高、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六个转变”,让广大群众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增收,吃上了稳定脱贫增收的“定心丸”。
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表示,在扶贫产业发展上,武威不是就种植抓种植、就养殖抓养殖,而是坚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谋划和开发。各县区都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有合作社支撑、有群众深度参与。
近两年,伊利、德清源、海升、牧原、嘉禾佳、天美、浪美等一批大项目在武威扎根落地,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和带贫益贫作用。
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目前一期已建成投入试生产,是伊利集团在河西走廊布局建设的唯一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也是伊利集团上百家分公司中整体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奶业加工项目,而是带动饲草种植、奶牛养殖、生物医药、包装印刷、物流物联等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6”奶产业集群,总投资达85亿元,全部建成投运后,年产值可达到160亿至170亿元,带动12万到14万头奶牛养殖和60万亩饲草基地种植,对促进全市农业结构根本性调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发挥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全市“八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由2016年的5541元增加到2019年的7175元,增长1.3倍,特色产业促农增收成效日益显现。
易地搬迁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武威市南部山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针对这一实际,武威统筹脱贫攻坚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陆续将祁连山高深山区、水源涵养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到了交通便利、地势开阔、容易培育产业的绿洲区进行安置,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移民路子。
先后规划建设了古浪县黄花滩、天祝县松山滩等93个移民安置区,新建住宅4.42万套,新开垦耕地12万亩,实施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和供水入户工程,集中搬迁安置了4.42万户17.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97万户7.67万人。
全市累计投入国家和省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4.82亿元,落实搬迁贷款49.87亿元,在移民安置区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村卫生室、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供水、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一揽子解决了搬迁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
近两年,移民区累计建成日光温室9986座2.03万亩、养殖暖棚2.4万座133万平方米,搬迁群众中90%以上得到产业和就业政策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依靠产业和就业脱贫,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同时,武威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考虑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移民搬迁后,采取“退、封、造、管”等措施,促进生态有效恢复,推荐阅读:SPSS,实现了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双赢、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迁出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7.47万亩,封山育林71.62万亩,营造水源涵养林20.7万亩,实现了“人退山绿”。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威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实化细化工作举措,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反复“过筛子”、反复“回头看”,“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脱贫质量和成色不断提升,贫困地区面貌和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武威市累计投入资金17.68亿元,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543所、幼儿园146所,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医疗卫生领域累计投入资金20.16亿元,完成三县一区县级医院、疾控中心和妇计中心项目建设,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7所,村卫生室349所,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空白点”全部消除,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合格医生和有制度保障”目标全面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率、参保率均达到100%。
在此基础上,农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力带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0383户,其中贫困户危房4484户,农村居无危房目标全面实现。安全饮水方面,武威市累计投入资金8.95亿元,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87项,建成千吨万人水厂24个,惠及贫困人口14.97万人。目前,武威市每个县区都建成了水质监测中心,贫困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3%、92%,冬季冻管、供水不稳定、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全面解决。
深入实施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累计新建改建农户厕所15.03万座,全市所有村组配备了垃圾桶、乡镇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车、县区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视觉贫困问题得到全面消除,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武威市是人口大市,每年有40万城乡富余劳动力需要输转就业。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武威市把就业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盯防疫、出行“两个安全”,采取“一对一、人盯人”就业帮扶措施,通过包专机1架、专列6列、专车86辆、车厢13节,“点对点”运送农民工返岗7283人,力促全市贫困劳动力务工不受阻、收入不降低。
今年,全市共输转贫困劳动力14.46万人,较2019年增加2.47万人,创劳务收入31.47亿元;落实贫困劳动力务工奖补资金1484.55万元。
与此同时,武威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保持攻坚态势不变,持续压紧压实县乡村防返贫阻致贫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监管责任,把建档立卡户,边缘困难户,因残、因病、因学、因突发意外、因疫情影响导致家庭收入骤减或者支出骤增户等三类群体作为重点监测对象,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有效防止返贫致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来之不易的成果。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