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畢業季∣透過畢業論文讀懂軍校學員給出的時代答卷
研究生畢業季∣透過畢業論文讀懂軍校學員給出的時代答卷,圖ヾ︰2018級研究生畢業答辯現場;圖ゝ︰錢七虎院士與學員交流;圖ゞ︰學員開展工程機械實踐。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0年12月17日,是陸軍工程大學研究生院博士學員曹林畢業論文答辯的日子。經過7年碩博生涯,他終于迎來了這一天。
時光回到5年前的9月3日,北京天安門西側南長街南口。經過集中一段時間研練某指揮系統,曹林和戰友們把論文答卷寫在閱兵場。望著裝備米秒不差通過天安門那一刻,他心潮澎湃。
同樣是論文答卷,6年前,“和平使命”軍事演習,在黃沙漫卷的朱日和訓練基地,曹林和戰友們跟隨戰車實施機動化保障。演習完成的瞬間,他把目光投向了遠方,那一刻,他若有所思。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答卷,如今都匯聚到曹林的博士畢業論文里。它濃縮了時光的味道,鐫刻著歲月的履痕,像一面鏡子,映射過去,更照亮未來。
新年伊始,像曹林一樣,又一批軍校博士碩士學員即將畢業,奔赴祖國大江南北、座座軍營。透過畢業論文這個視角,或許,我們能讀懂當代軍校學員給出的時代答卷。
畢業論文是理論與實踐的疊加,經歷了、思考了,內化為思想,才知道未來戰場真正要什麼、自己又能做什麼
思維活躍,笑聲朗朗……和博士學員曹林聊天,讓人感覺眼前就是個年輕小伙。如果不是自我介紹,很難想象他是有24年兵齡、已44歲的滄桑漢子。
當過排長、連長,干過機關干事、助理員,做過工程師,對于在部隊經歷的十幾個崗位,曹林都如數家珍。“越工作越感覺自己欠缺多,要學習的地方多,抱著學有所用、充實自我的心態,我在39歲時選擇了讀博。”他說。
“高齡”讀研需要勇氣,更需要熱愛。曹林研究方向是軍事運籌學,選擇的論文是《某戰斗工程效能評估》。其間,他踫上了一塊“硬骨頭”,攻關近兩個月,都沒有進展。推荐阅读:p值。
一天凌晨,伴著滴答滴答的時鐘響動,窗外一道星光劃過,他突然想到可以用博弈論進行權重分配。
一躍而起,睡意全無,梳理思路,修改論文,編寫代碼,仿真運行,一氣呵成!那一刻,起床號響起,天亮了,他興奮不已。
“沒有一帆風順的論文,但我相信堅持下去,思想之光會穿透迷霧,讓人看到希望的光芒。”曹林說。
一份2021屆畢業研究生學員關于畢業論文的調查顯示,37%的學員表示“論文選題是個難點”,68%的學員表示“論文撰寫過程中遇到過困難”,41%的學員認為“論文難在數據采集和分析”。此外,實驗條件、過往履歷等也是影響論文完成的因素之一。
記者在曹林畢業論文動畫演示中看到,敵我雙方攻守情況通過計算機轉化成一組組數字,不同陣地布局方法清晰呈現,計算機利用運籌學方法進行評估,選取最優解。
讀博4年半,曹林多次上高原、進軍營,將部隊戰術戰法融入仿真模擬中。他說︰“我多次上高原實地考察,了解部隊實際情況,就是想用我的研究去給高原官兵戰斗力提升貢獻力量。”
曹林說,畢業論文是理論與實踐的疊加,剛開始方向比較模糊,很多見解有的時候甚至是導師塞給你的,但經歷了、思考了,內化為思想,才知道未來戰場真正要什麼、自己又能做什麼。
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學過的每樣東西、遇到的每次困難,都將化為人生的積澱,幫助我們成長、走向未來
在博士生張浩天看來,課題研究可用“有心栽花”和“無心插柳”來形容,但研究的初衷和主線不能偏離,必須“有心栽花”。
張浩天畢業論文研究的是一項前沿課題。他所在的爆炸沖擊防災減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是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院士領銜的團隊。
“有時感覺實在太難,抬頭望望天,找不到方向。”說起實驗,張浩天苦笑,“相關學者進行類似實驗時,一般不超過200次便可通過分析得到較理想結果,我的實驗進行了不下1200次,通過數學統計方法對離散數據進行處理,才得到較為理想的結果。”
記者親眼目睹了張浩天進行某動態沖擊實驗。實驗現場,“3、2、1,發射——”隨著遠程遙控開關按下,震耳欲聾的沖擊聲撲面而來,采集儀上波形即達峰值,信號瞬時收集,高速攝像儀器上,沖擊下材料瞬間破碎的過程被完整地捕捉下來,整個有效加載時間不足1毫秒。
與沖擊的瞬時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實驗準備過程的漫長。為了這不足1毫秒的有效實驗時長,張浩天所在課題小組利用近3個月時間,將天然混合的不足5毫米的上萬個材料按照類別進行人工分離。四五個人圍在一起,張浩天和戰友們常自嘲︰“看,我們像不像街頭巷尾圍坐擇菜的阿姨?”
“論文需要創新思維,但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實踐。”其實,張浩天對待論文的這種精益求精早在3年前就展現出來了——
2018年5月至6月間,張浩天和戰友們參加了某項多國人道主義救援減災聯演。他和5名中方戰友編入外軍作業班組,克服水土不服、飲食不適、作業強度大等困難,與外軍工兵協作,共同完成了聯演任務,得到高度認可。
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能成長到什麼程度,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人在迷茫中找到了燈塔,堅定地沿著初心的方向前行,但也有人走著走著就迷失了,需要導師和戰友不斷糾偏正向,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這個過程中,學過的每樣東西、遇到的每次困難,都將化為人生的積澱,幫助我們成長、走向未來。未來某個時刻,這些經歷或將派上用場、走向戰場,綻放璀璨光芒、化為制勝力量。
“如果把無人機集群比作人的大腦,那麼通信網絡則是集群的神經系統。”談起無人機,博士學員姚凱凌打開了話匣子。
無人機集群能夠在復雜惡劣的環境中,執行搶險救災、協同偵察等任務。無人機集群中的時間、頻譜、算力等資源有限,如何對集群中的資源進行高效利用,使得通信網絡能夠順暢工作,是姚凱凌致力研究的方向。
“科研攻關應該具有全球視野、國際眼光。”姚凱凌說。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通信大會可線上投稿。作為通信領域國際旗艦會議,其論文錄用率僅約30%-40%,姚凱凌選取畢業論文中的相關章節進行深入闡述,幸運地被錄用。
“說實話,我寫大論文並沒有太糾結,因為平時研究做得扎實,每個章節都有小論文做支撐,最後大論文才得以水到渠成。”姚凱凌說。
姚凱凌所說的國際眼光,對于學員李毅豪來說,是將目光緊盯網絡空間安全,選擇某項課題進行研究。
李毅豪說,實驗時一個軟件的測試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個小時,在這期間可能會發現漏洞的情況,需要不間斷地調整模型參數。
李毅豪給記者講了一個細節。有一次,深夜開展測試實驗,雖提前準備了泡面,但眼楮不敢離開屏幕,生怕疏忽了測試中出現的線索沒能及時處理。注意力太集中就漸漸忘了進食,直到測試完成之後,餓的感覺突然襲來,他狼吞虎咽一氣吃了3碗泡面。
當系統實現後,李毅豪不禁有了這樣的想法︰這項成果只在實驗室的理想環境中應用效果較好,但是否能夠真正地運用到戰場網絡環境中呢?
針對這個問題,李毅豪又一次開始了科研攻關,最終挖掘出19個公開軟件漏洞。“看著自己的研究能夠實實在在為國家的網絡空間安全做出一點貢獻,感到很自豪。”他說。
采訪結束,記者和曹林走在校園的梧桐大道上,他手中剛打印出來的畢業論文還略帶溫熱。曹林說,這薄薄的一本論文記錄著他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學習時光,其中有導師、戰友的幫助,也有家人在背後的默默支持。
是啊,許許多多個像曹林一樣的畢業學員即將啟程。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強軍大潮中,畢業學員們把他鄉變為故鄉,把智慧和力量投入新時代軍營。這是他們的畢業論文,更是他們的時代答卷。
下一篇:研究生论文答辩陈述稿范文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