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论文】志书编纂理论与实践探究 ——涉县二轮修志简述

2020-06-12本站

  【方志论文】志书编纂理论与实践探究 ——涉县二轮修志简述,摘要:涉县方志办注重人才培养,在思想态度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做到刻苦自励。广泛涉猎外地修志的优秀成果,善于拿来为本区域所用。崇尚和遵行“集中民智”这一亘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定律。全力制定完备、实用的篇目大纲,为志书设计出详尽的蓝图。遴选运用“新三宝体”地 人 事互相依存、循环推进的科学而得体的体例。集中力量完成并做好资料长编,为志书奠定厚实的基础。坚持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为修志实践提供强劲而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 队伍及民智 吸收优秀成果 注重篇目和资料 选择“新三宝体” 钻研方志理论

  毛泽东主席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第二轮志书全面收官和第三轮志书即将拉开序幕之际,我们有必要把以往修志的经验和教训予以认真梳理总结,为下一步工作奠基。回顾《涉县志(1991—2011)》编纂,走过了一段十分艰苦探索的路程,成功的喜悦与曲折的磨难互见,奋斗的汗水与辛酸的泪水交融。作为主编,笔者择其几点做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志者,一域之重典;修志,一方之盛事。”要完成这样一项告慰前人、利于当代、惠及千秋的巨大文化工程,首要的一条是以人才作保证。涉县地方志办公室2008年重新组建以来,把编辑人才的组建和培养作为第一要务。采取主编选聘制、编辑考录制:县政府办公室从全社会遴选有修志经验并乐于为修志事业奉献者为主编;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中通过闭卷考试,采取回避考生姓名、由5位评卷人打分而择优录用到地方志办公室来,再从未就业大学生中举行闭卷考试择优充实到修志团队中来,组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和专职与兼聘相结合的修志队伍。接着是培训,一是积极争取去外地培训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级培训会、以评代训会、参观展评会等,采取全员和个别、一般和重点等方式外出学习。二是自我培训,选择《第二轮修志培训参考资料》等作教材,又将省内外领导和专家寄送的指导资料制成教材5本,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专题、每一个文件、每一篇论文全部过关。采用领学、自学、讨论等灵活方式学习、消化、提高,每天有重点难点攻克,每周写学结,每月举行一次闭卷考试,将考试分数排队,考完后进行集体试卷分析,个人讲理念,全员作点评,变个人优长为集体优长,补齐某些个人短板。接着是组织全县122个单位300余名分志提供资料人员集中培训两天,并向每个单位分发培训教材一本。之后,又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深入到相关单位作基层培训。这样,深入地、反复地通过不断磨练和研究,终使每位编辑纂志水平得以滚雪球似的大幅度提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社会进步的特征和必由之路。互相学习、互相参考,是减少弯路、提高效益的捷径。“孔子得百二十国宝书而作《春秋》,司马迁收集全国图经而成《史记》。涉县方志办秉承必须开放修志的理念,并形成共识自己所参考学习的志书的数量与将来所修出的二轮志书的质量是成正比的;而绝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做井底之蛙。修志工作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必须立足本地、胸怀全国、放眼世界。想法设法,广开渠道,尽可能多地与市内外、省内外、甚至国内外有关领导、专家、同仁,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涉县方志办从中指组争取到《中国方志机构名录》,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800余家方志单位取得联系,首先邀请对方来涉县讲座、指导、传授修志经验,特别注重与他们交流地方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书、报、刊),并约定,今后每出一本地情书都要及时互相交流、互通信息。推荐阅读:研究生。然后像蜜蜂采蜜一样一点一点地寻求这些志书中与本区域有关联、可借鉴的优长和亮点,然后记录下来备用。夜郎自大、刚愎自用的结果只能是自我矮化,自我戕害;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和采纳他人先进成果,才有可能修出一本拿得出手的志书,并进而做到鹤立鸡群、出人头地。当然,对别人的先进经验不能照搬、照抄、照转,要善于将别人的神来之笔很自然而贴切地嫁接到本地续志的实践中。如《涉县志(1991—2011)》的篇目就是参考借鉴了卢氏县等地的续志的风格而制定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否将办公室全体人员的才智调动激发和充分展现并带动和辐射到整个团队,是对主编工作能力的严峻考验和试金石。著名地方志先驱董一博先生十分推崇“集中民智”的科学方法。一个办公室的人员,老中青皆有,其资历和阅历、思想认识、业务水平各异而参差不齐,能否像刘邦一样,善于将其麾下诸贤人的才能和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为续志增光添彩,是决定续志成败的关键。况且,再高明的专家也有“后脑勺”,即使学富五车的学者也有学识的盲点、知识的短板和认识的误区。“众手成志”是修志必须遵循的铁律。涉县方志办在二轮修志中,主编充分尊重每一位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科研民主作风发挥到极致。给每一位编辑人员营造和提供创造性地发挥自身潜在优势的舞台和机会。首先在各种场合让每一个人畅所欲言,上至重大决策的制定,下至编纂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必须发表意见,都要分包一个部类(版块)的编纂,相信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不给每个人存有随大流、走捷径和傍依别人的机会。这样,见仁见智的结果,不但攻克了难题,而且锻炼了每个人的独创性。实践证明,这样做,他们不但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而且还往往有举一反三、独辟蹊径、扩大战果、歪打正着的意外收获。在确立编纂思想、设立篇目、选择写法、初纂评审以及循环往复多次轮回修改中,把每个人集体讨论时或书面建议所提出的点(件)数,由专人记录在案,最后汇总作为该同志政治和经济待遇的依据。其理念是“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再反作用于每一个人,使1+12。”不看年龄、男女、学历、职位,只看你工作的科学性和贡献率。这样就使每一位编辑人员感到自己的特长有人赏识,成就感和自豪感就在自己修志的脑力劳动中;同时,每次交流都意识到别人的长处我怎么不能发现和具备?下一次必须迎头赶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蔚然成风。这样,互相推进、共同提高的结果,不但修出了一部较好的志书,而且培养了一批修志的“中生代”“新生代”。

  毛泽东主席谆谆告诫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要想编好一部志书,最为重要的是列好篇目,篇目是修志这一浩大工程的蓝图。所制蓝图的优劣决定了所修志书的成败。方志专家瞿宣颖认为:“凡志之佳恶,不待烦言,但阅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裁能力。”涉县二轮志主编没有像有些地方那样,找一个或几个认为是较好的篇目照搬,然后就急于去分头收集资料编写;而是不惜时间和精力采取“三步走”的系列程序来确定篇目。第一步是“采点”,即深海寻宝一样,从全国交流购买来的所有志书中进行地毯式、篦梳式搜寻,采纳外地志书中优秀的篇目设置、资料运用、写作方式等,包括图表、附录等。给每个编辑发一本八开大纸订成的“采集全国优秀志书亮点一览表”,纵排志书名称,横列所要采集的哪些项目。第二步是讨论,每个人汇报自己想要采用的编、章、节、目及其要素,并说明理由,然后经过大家反复比对、深入讨论,最后集体定夺,从而确立最佳纲目方案。每一篇至少要集体讨论一个工作日才可基本完成。第三步是经过再讨论后制作了一本460页30余万字的详细的篇目大纲。然后据此再确定相应的资料承编单位分发下去,每个单位都有概况、大事记、专志分项资料、荣誉、人物、之最、图表等详细内容。其中表格中表题、表序、表中数量单位、表栏目、表注俱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过程,克服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被动局面。前期多用工,是为了后期省工,避免了写成后才发现不得体推倒重来的巨大浪费。正如刘勰所说:“是以归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其意是说所以谋划文章的纲领,应该弘扬大致写作体要,首先广泛浏览和精细地阅读,抓住大纲而提携要点,然后拓展写作道路,掌握写作的关键。涉县二轮修志是遵循了这一写作规律的。

  地方志书,号称百科全书,动辄“洋洋洒洒”“包罗万象”“烟波浩渺”“横无际崖”,要从中找些人和事,犹如大海捞针一般。这就给广大读者设置了较高的阅读使用门槛,往往给人支离破碎、各自为阵、凌乱错杂甚至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究其因是设计者对所写内容不能宏观把握,不善于归纳提炼,没有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去排列,这就难以让读者明白孰重孰轻及其修志的理念。涉县方志办通过认真研讨和反复比对,毅然决定采用“新三宝体”写法。三宝体源于《孟子》诸侯三宝:地、人、事。中国方志达人将之移植到志书编纂中来,经历代整合和完善,如今已形成“新三宝体”。这种体例将杂乱繁碎的少则十几编(篇、卷)、多则四五十编(篇、卷)的内容,归纳成地—人—事3大块:首设地理环境,居民置于中心位置,后写事,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就像国粹戏剧中先搭戏台、再选演员、然后表演剧目一样。这就把纷繁芜杂的“百科”内容整理为地上产生人、人去做事、事反过来影响地和人这样一部要项齐全、相生相促、依次推进、循环往复、交互提高、协调发展的得体流畅而活力涌动的有机整体。这种体例变繁杂为简约、变无序为序目清晰、变孤立割裂为相互关联、变静态为动态、变简单因果为循环演进。这种体例既符合人们习惯的思维逻辑,又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新三宝体”科学而圆满地回答和体现了地方志书“为什么写”“写什么”“如何写”,即写作目标、写作内容、写作方法的问题,对修志非常吻合贴切而且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牛润珍先生断言:“三宝体是中国地方志众多体例中的正宗。”《涉县志(1991—2011)》正是采用“新三宝体”纂写方式,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广大读者的肯定和认可。

  《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志书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它告诉我们,地方志书的载体是资料,没有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有价值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资料,修志工作便无从谈起。方志学家黎锦熙说过:“凡欲纂著一书,必先搜集材料,材料未备,遽而秉笔,妙手空空,一筹莫展,操觚之士,谅皆有此经验矣。”为了打破收集资料这一瓶颈,涉县方志办首先给122个单位制定了应提供包括图表在内的资料的详细提纲,并告诉各单位收集目标、收集要求、收集方式、收集程序等。又担心各单位无从下手,操作困难,于是方志办不惜下大功夫,将采集到的全国优秀志书中的亮点内容复印1—3种(套)交给各单位,名之曰“参考文献”。有的单位“参考文献”多达几百页。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方志办人员在前期费了很大功夫,但使所有的提供资料人员做起来就省事多了,有的单位一星期就按要求把承担的资料长编报送来了。对落后的单位,方志办闭门落锁,全员深入到所联系单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法,补齐了短板。最后在不到半年时间,全县122个单位的资料长编告竣并建档。实现了从通常收集资料中的素材与题材10︰1精减到3︰1甚至2︰1,少走了弯路,节省了时间和纸张等。涉县方志办二轮修志的资料长编16盒受到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杨洪进等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并被推荐选送到国家图书馆“方志中国”展厅的中央特别展出,其内容和形式为全国独有。

  我国著名史学先驱柳诒徵说过:“中国历史年祀之久远,相承勿替也。世界开化之最早之国,曰巴比仑,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究其因,“惟有求之于史策。吾国史之富,亦为史所未有。”“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是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没有像其他三个那样消亡和式微,就是因为它具有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完整的系统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志实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涉县方志办全体人员认识到,方志理论与修志实践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人之双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从二轮修志的起始就坚持每天动笔,每周写心得,每月写论文,然后全室人员对每一篇文章均展开互评互改,以求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在2013—2017年河北省(包括冀皖)方志理论研讨会上入选论文人数、篇数、字数获五联冠,并参加全国地方志论坛、地方志学术年会等国家级研讨会4次,在《中国地方志》《河北地方志》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从而取得理论和实践双丰收。

  综上所述,涉县地方志办公室重新组建的10多年来,牢记使命,奋力攻关,在刻苦学习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广收博览虚心借鉴全国优秀志书,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尊重每一位编辑的独创能力,下足功夫制成全面而周备的篇目,选择运用内容互相依存、循环推进的“新三宝体”修志理念并付诸实施,将资料长编做好为志书提供厚重而实用的基础,潜心钻研修志理论等方面做了艰苦而大量的、有益而富有成效的摸索和探究,较好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的目标。牛润珍、任根珠、韩章训、王卫明、齐家璐、武铁良、缴世忠等省内外方志专家对《涉县志(1991—2011)撰写肯定、推崇的书评发表在《中国地方志》等杂志多篇,涉县方志办被评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所编《涉县年鉴(2017)》获省优秀奖,并选送到全国评审。当然,以上一些所谓的成绩在兄弟单位也普遍存在并非常优异和突出,涉县方志办的工作离先进方志单位和时代要求还相距甚远,而且失误、浅陋、短板、弱项、盲区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缺陷有待今后努力克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