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代写背后的科研隐忧
论文代写背后的科研隐忧,6月,电子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两篇硕士论文高度雷同的新闻,再一次将论文代写推到了风口浪尖。
“论文代写”这项看似秘而不宣却尽人皆知的学术圈潜规则,其实从未远离。网络上不乏有人对此颇有微词,因为邮箱经常收到类似广告的“侵袭”:你需要发论文吗,需要找人代写吗?如果不需要,那么你想成为写手吗?
在大学教授林阳眼中,被默认的潜规则背后是一群被功利蒙蔽的科研人。“现在社会节奏快,什么都讲究短平快,没有人有耐心静下心来做研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
但再没有耐心做科研还是要完成高校规定的各种“硬杠杠”,不通过便不能毕业或完成职称晋升。推荐阅读:SCI文章?“其实,最早开始寻找枪手的是在职研究生,他们的工作岗位需要学位做支撑,却没有时间自己写论文。”该大学教授读博时就遇到过一位在职读博士的同学,“他几乎从未上过课,平时工作又很忙,自己哪里有空写论文呢?”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认为,由于研究生扩招,招生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没有学术追求的学生、基础弱的学生,读了研究生。“原则上,没有经历严格学术训练的学生是不能获得学位的。”王德华告诉《中国科学报》,所以这种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生本身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意识;导师没有尽职尽责,至少没有认真核查学生的论文情况;我国对学术不端的处罚力度太轻,代价小,所以一些规定也就没有震慑力,“尤其是学术界已经明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如果一直没有受到处罚或处罚太轻,也会助长这种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一代,他们的文字功底大都靠知识碎片堆积,不如以前。”大学教授表示,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生学习,“当时没有互联网,我们需要拿着借书证去图书馆自己查找翻阅文献资料”。
王德华也在近几年的研究生论文中发现几类问题:首先,中文语言表达缺乏简练和严谨,标点符号应用混乱,且整篇文章缺乏逻辑性;其次,文章最后的参考文献引用很随意,常常有的论文没有引用本领域最重要的、与论文有直接关系的论文,“估计是转引的文献较多,并没有真正去查阅和阅读原文。”王德华推测;第三,有些研究生对国内本领域的发展了解不足,引用国内学术界的文献数量较少,“这在学术上是不对的。”王德华说。
除了内容质量下降,“速成”的功利思想让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很多科研人员为了让论文看起来高大上,往往会使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研究。”林阳打了个比方,有位科研人员要测量一棵大树树冠面积,他先用无人机后用激光测距等,积攒了一大堆数据并使用图形工作站运算后得出数据。“这就像用大炮打蚊子,用牛刀杀鸡。其实完全不需要。”大学教授说。
令他更为忧心的是,高端技术手段与研究虽然往往能够发表在核心期刊,但是却无法真正应用到实际。“判断一定面积树木种类,如果该种类较为常见,且地形不复杂,那么使用激光雷达等手段可以探测,但如果在云南等地形复杂地区,树木种类繁多,即便是人眼都很难分辨及其相似的树木种类,激光雷达则很难应用。”大学教授说,但是,这些却几乎没有论文涉及到相关研究方法。
“现在高校不仅实行学科差异化发展,而且将教师人才也分为三六九等,甚至有些人招进来只负责发SCI论文,毫无教学经验。”大学教授坦言。而且,他们的研究既无创新也无法应用到实践,典型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王德华也认为,如今部分科研人员科学精神丧失,精神上没有依托,没有理想和追求,所以难免会出现这种现象。
正如科学网博主、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明阳曾在博客中写道:究其根源,学位论文中出现的伪高大上、假接地气自然与最近若干年“四唯”有关也许,是严重脱离生产生活的科研选题,弄虚作假的科研氛围,赢者通吃的科研机制,权钱至上的文化氛围,唯论文唯上的评价机制,才是科学研究为众多人唾弃的始作俑者。当一个国家大多数人对科研退避三舍、但科学研究却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的时候,说明这个国家的科学研究除了大问题:虚胖、难以持续!
今年4月,科技部再次发文,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打造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从“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到弘扬科学家精神。
足可见,从“虚胖”到“有所为”,我国正在探索中不断优化,但依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