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卡片法写论文?
实质
讲了这些,你大概能从感性上了解到,卡片盒方法不但适合学术写作,而且能够消除学术写作的痛苦,给你带来轻松和愉悦感,甚至使你变成高产学者。
但是回到最初的问题 —— 学术文章,不就该是洋八股文体例吗?自顶向下、分割包围的方式岂不更是有效直击要害?
我们还是得回到史蒂芬平克那段话(选自《风格感觉》),去找寻渊源: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The Web, the Tree, and the String\")。
论文重要的,真的是最后形成的那几千或者几万线性文字吗?
如果你真的是这么想,恐怕是因为当年的升学考试作文,给你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尤其是题目后面括号里的那句:
字数不少于 800 字。
论文不是作文,更不是考试作文。论文的高下,不是看谁的字儿多,谁用的方法繁复,谁做的图表炫目……
在《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一文里,我曾经给你介绍过「认知差」的概念。
读者阅读你的论文前后,对于你所要探讨的问题,认知发生的变化。
论文是学术界的同步更新包,是「认知差」的载体。文献的发表,是为了在学术界的分布式知识网络进行沟通和升级。论文的深度,是看你能不能在这个刺刀见红的学术竞技场上找到有趣的问题,并且自圆其说。
在这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创意比内容更重要。
至于最终线性文字的格式,当然必要遵守规范。然而,对于一篇论文的价值衡量,其优先级并不高。
要达成这种竞争优势,你就得了解,尤其是批判式地理解其他学者说了什么。你得不断积累,像燕子衔泥一样,不断累积自己在领域中的见识、经验和判断。
而这种迭代式进步,恰恰是卡片式写作,这种自底向上、链接优先的工具,真正可以帮助你有效达成的。
你如同一位武学高手,紧守门户,不轻举妄动。眼睛时刻盯着对手的举动,当确认破绽出现的时候,一击而中。
翻译过来,便是在你长久积累构造的知识网络被某个新条件激活的时候,提出你自己的观点,设置你自己的议题。快速拼接成稿,发表出去,为别人提供认知差。
这些学术发表背后深层次本质特点,你倘若不能关注,反而只盯着期刊印刷论文上的分段标题和标准格式,是不利于进步的。武断判定,说卡片法不适合学术写作,是不是会让你与一种好的方法失之交臂呢?
上一篇: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规范引用
下一篇: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论文写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