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论文写作?
拼图
此时,卡片已经备好,这才该是你享受拼接卡片的时刻。
要高效拼接,你需要一个趁手的写作工具。
例如在 Scrivener 里面,你可以把卡片都从笔记软件导入进来。
卡片散列排布,然后依照上下文和笔记之间的链接关系,去拖动它们的顺序,看能否拼出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缝隙肯定是有的。
没关系,新建一张卡片,简要注明你需要如何穿针引线,作为占位符。后面有了时间,再回来细致写作和修改就行。
你可能会问:
老师,不是说这样先规划后写作,会导致认知隧道效应吗?
确实,写这种过度段卡片的时候,你的思维难以再度发散和跳跃。不过文章的主体内容和那张瑰丽的卡片网络,你都已经齐备。这种过度段落,还“要啥自行车”?
这时候你应该防范的,是另一种错误。即试图把卡片当成静态的东西。
从笔记软件,到写作工具里,你恨不得一个字都不改,只通过调整卡片的顺序,以及过度段落,来强扭一个故事出来。
千万不要。
就像笔记记录的时候,你需要记两遍。此时,当你把笔记卡片转化成写作卡片的时候,一定是要把它当成动态的模块,而不是静态的文字。
要诀就是,每一张卡片导入进来之后,都要顺着当前的上下文进行改写和梳理。
原先的两张卡片,也未必非得是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布。甚至,有可能一张“吃掉”另一张,即把内容融合进去。
所有这些操作,都以你写作时的逻辑,作为执行原则和评判标准。
“上下文”这个词儿,意义非凡。
你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要给别人看。
小说是这样。非虚构类作品,特别是论文,更是要这样一种对话。
凡对话,就必须要有上下文。你的文字内容,要能嵌入到当前上下文的情景中。所以你得根据上下文来“翻译”你的“笔记卡片”到“写作卡片”,使之可以跟环境融合起来。
这样看似麻烦,实则在记笔记的时候,极大减轻了你的认知负担。你不必有顾虑,思索某张卡片写作的时候,就一定要符合最终文章的情景。想到哪里,就可以将笔记卡片写成什么样子。
网络
把卡片拼接成了文章之后,是不是就完事大吉了呢?
我之前做到这里,总会做一件错事儿。
那就是把在某篇文章中已经用过的笔记打上标记,然后存档。
这样做,是因为时间长了,有些资料不记得是否已经用过甚至发表。再次重复使用的话,似乎就不大好了。容易让别人认为有卖两次骗稿费的嫌疑。
后来才逐渐明白,这种对使用过笔记存档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
因为卡片盒的奥秘,恰恰是复利。
你的卡片,写完了就丢(存档)。就如同把钱放到存钱罐里。你能指望存钱罐里面能生出财富?
但如果你在自己的卡片盒构建网络,却如同把积蓄存到了银行。
通过精心构造的手工链接,你的卡片盒里出现了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才可以帮助你获得复利。
这种增长,一两天可能看不出什么来。
最初,当你的卡片盒里面只有一条笔记的时候,它和你线性写东西的效果,看起来没有区别。
有两条笔记的时候,也无非是你可以将它们稍稍排布一下顺序。这和线性的积累方式,依然区别不大。
但是,随着笔记条数越来越多,笔记之间的链接就会带来强大的力量,这将使得你变得思维敏锐,变得文采飞扬。
你不是在一个一维的线上非常无趣地走来走去,而是在一张网,一张高维的网络上跳跃。你的经历,是惊险而刺激的。
这样才会有观众愿意看嘛。
你写得越多,写得就越快。因为你的网络足够复杂。
你写得越快,写得也就越多。而且因为创作的门槛,被你越拉越低,所以你在完成这么多的作品时,一点也不会觉得困难,更不会觉得是一种煎熬。
这就是外脑,一个复杂系统的威力。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 , 日有所长
另外一个心得,是没人限制过你,在一个时间段以内,只能拼一张拼图。
写作的高手,尤其是高产的作者,往往被人称颂其毅力。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误会了他们。
这些作者,根本就不需要动用毅力。
你可能听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未必真的在意过其合理性。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分布式的结构。有的时候,好的点子就是不知道从哪儿涌现了出来。
这些点子,太珍贵了。你需要把它们抓住。
如果你现在在写文章 A,脑子里出现了一个跟它毫无关系的点子,怎么办?
有的人会马上开启一个任务 B,然后去讨论这个点子,把 A 晾到了一边。等到试图转会 A 的时候,心境思路全都乱了,好多东西甚至忘却了,还得重新来一遍。
有的人知道这种结果,于是会干脆丢弃掉这个点子,强迫自己把注意力聚焦在 A 上,以便能够按期完工。
但实际上,如果你真正搞懂了卡片式写作,就会发现上述两个方式,都不对。
你应该快速记录下你的点子,写到哪儿都无所谓。然后赶紧继续回头写 A 文章,保证心流不断。
只是别忘了,在当天,把这个点子记第二遍,变成一张卡片。
谁知道呢?这样抓住灵感,不断积累之后,也许刚写完 A 文章,你一看自己的卡片盒,发现 B 文章的相关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足够复杂的网络,又一篇文章早已呼之欲出了。
何况,你怎么知道一个在当下看起来和 A 没有关系的卡片,是否会随着 A 网络的增长,突然之间产生联系呢?
你早已看过纳博科夫的比喻,知道了卡片式写作如同拼拼图。
但是,你何时听他老人家说过,你不可以同时拼好几张拼图了?
你的卡片越多,可能构成的链接就越多。而链接越多,你的网络内容就更为丰富多彩。
随时盯着卡片盒,看哪个笔记网络最为成熟,你就可以准备摘取胜利果实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特殊流程,卡片式作家往往都特别高产。因为人家是多线程工作。就如同你用下载工具下载,多允许几个任务并行,一般都有些益处。
而且卡片写作法还是步步为营的。他们随时都可以捡起来暂时搁置的工作,靠着早已记录好的基础单元和链接辅助,继续稳步前进。
你不必焦虑,不必压抑自己的创作冲动,不必动用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更无须使用意志力资源。
意志力这东西,实话实说,大部分人真的没有多少,就不要随意浪费了。暴殄天物啊。
那些用过的笔记,倘若记不清是否用过,又用了一次怎么办?
没关系。
每次你写作整合的时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再度翻译,是不是?
这种翻译有的时候可能恰巧一个字也不用变化,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改写很多内容。甚至,有的时候除了一些关键词之外,全部都需要变化,以适应你独特的写作空间上下文。
这种重用,并不是一种偷懒,而是大千世界里,固有的一种自相似性的结果。
在物理学中,微观粒子的结构与宏观尺度的星球存在相似性。
在史书中,历史不会重复,但是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
在机器学习领域,你不必从头训练一个模型,而可以使用迁移学习,借鉴别人的训练结果,只需要很少的样本,就能微调一个复杂模型,符合自己的需要。
在不同尺度,不同任务间,处处都有这种自相似性。同样,你的一则笔记卡片,放在卡片盒(你的外脑复杂网络)中,也可能要被用到一次、两次……
这样一想,你还需要担心吗?
小结
这篇文章里,我详细给你介绍了卡片写作的常见认知误区与具体实施方式。
希望你能理解以下要点:
卡片式写作,方向至关重要。千万不要自顶向下列大纲,而要以笔记为单元,通过链接构成网络,让你的思考之网自底向上,自然生长出来;
笔记作为基本单位,你需要了解正确的记录方法。要记住两遍记录法,帮你平衡对关键想法“记得全”与“记得及时”;
笔记卡片不能直接作为静态的拼接单位,而应该就着上下文,翻译成为写作卡片,然后再进行拼接,才能避免思维被局限和挤压,才能让你体会到卡片拼接的愉快;
充分理解笔记卡片对于思考网络的作用,你才能避免错误滥用意志力,甚至丢弃掉头脑中好不容易涌现出来的宝贵观点。自相似性可以让你在不同上下文中重用同一则笔记的不同译本,而不必有所顾虑。
总之,好的写作方法,可以让你的工作进入正反馈循环。工作进展顺利,你来了更多的劲头儿。有了劲头儿,又可以愉快地进行更多的卡片拼接,形成更好的输出。这样的效果,是你的精力充沛,干劲儿十足,著作丰富。与此同时,你的卡片盒外脑,也变得愈发深邃而睿智。
反之,如果工作的结果,是让你每一次创作都搜肠刮肚,疲惫不堪,那么你的热情自然会消退,停止构建和写作更多的东西,从而进入一个停滞或者负反馈循环的阶段。
希望这些论述,可以解决你关于“卡片拼接”方法的疑惑。
祝卡片写作愉快!
读过本文,如果觉得有收获,请点赞。
要读更多的文章,微信关注我的公众号“玉树芝兰”(nkwangshuyi)。别忘了加星标,以免错过新推送提示。
如果本文对你身边的亲友有帮助,也欢迎你把本文通过微博或朋友圈分享给他们。
上一篇:如何用卡片法写论文?
下一篇:如何高效阅读科研论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