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SCI论文能挽救工科吗?
淡化SCI论文能挽救工科吗?人文社科是大学的灵魂,理科是大学的血肉,工科是大学的脊梁。当一所大学的工科学院教师和研究生们还停留在在核心期刊发论文,以实验室条件下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来强调自己的贡献时,这个大学注定是要堕落的。
2020年上级部委对规范学术论文评价的指导意见让一些大学的管理者慌了手脚,也让一些研究人员不知所措。在有限的资源下,制定令人信服的经费和学术资源分配标准是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也是维持学术领域和谐秩序的保障。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获奖、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知名教授和行业领袖是大学排行榜的核心要素。项目经费的获得是有无形的准入门槛,科技成果获奖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门槛最低且最容易的恐怕就是学术论文的发表,且不说野鸡期刊,中文期刊的数量巨大,就SCI期刊全世界就有9000多种,还有一些备选的ESCI期刊都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需要。
2020年的疫情给全世界和谐秩序带来了波动。中国在抗疫过程的大国形象和担当精神让实际重新认识中国力量。对于学术研究领域,教育和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和评价的指导文件让科研人员和基层管理部门重新审视当前科研领域的问题。
除去一些具有商业价值和技术保密的科研成果,公开快速发表学术论文是宣告知识产权的最有效方式。不同层次大学占据的学生资源差距非常大,但在高影响因子发表学术论文是各个大学特别是低层次大学冒泡和展示科研潜力的捷径。诚然,不同层次科研成果的完成都需要科研人员一定程度的劳动付出,但对于一区期刊论文甚至普通的SCI论文的高价奖励是一种商业行为,是市场经济在高校管理中滥用。过度量化追求SCI论文是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导。对于基础学科来说,教职人员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后,对教学内容的融化并结合跨学科知识来撰写一些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SCI期刊上是值得鼓励的。而对于工科教职人员来说,应该把工作重心和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挖掘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在非保密状态下适当撰写一些研究论文,特别是要定位于高端的论文,因为任何技术问题中都蕴藏着科学问题。如果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凝练和提炼科学问题是高端的研究。如果工科的教职人员只能写SCI论文,那么这样的学科还是工科吗?
诚然,每所大学对教职人员都有考核任务和目标,职称晋升也有学术成果要求。文理科和工科的教职人员要分类对待。工科教职人员的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应侧重于横向科研经费的数量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完成,对工科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考核也要侧重于实际工程实践中技术报告和科学问题的认知(技术难点对应的科学原理和机制),只要学位论文能通过同行匿名评审就不必强制要求发表SCI/EI论文的数量。对理科教职人员的考核应侧重于教学和基础研究论文,对攻读理科专业的研究生要侧重考察学位论文中科学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层次,如对那些过度依赖实验设备和商业软件来发表SCI论文的研究生要强调审核实质性学术贡献和成果完成中的细节表达。
论文数量可以作为基础学科考核的重要指标,但科研项目层次和经费数量,特别是横向课题经费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层次应该作为工科专业教职人员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基础学科在肯定学术论文的基础上要考虑系统性,在学科内促进实质性合作,以系列化的科研成果来培育高层次的科技成果奖,淡化“论文散户”,倡导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凝练,以基层组织为基本单位,对一些无关痛痒的研究成果的发表必要性要进行论证,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期刊的负担,减少学术编辑和审稿人的负担。另一方面,对付费出版的论文严格审查,让那些真正有发表价值的研究成果不被淹没在论文泡沫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